

1.大理寺的別稱。古代聽訟于棘木之下,大理寺為掌刑法的最高機關,故名。
1.亦作"礸礰"。
2.響聲巨大的急雷。亦用作象聲詞。
1.古代發石的炮車。以其發石聲震烈,故名。
1.同"厱諸"。
2.礪石﹐可用來治玉。
1.英國首都倫敦舊譯。
1.踐踏輾壓。喻欺壓傷害。
1.審察。
1.閱讀。
1.游覽古跡。
1.觀察。
2.閱覽。
1.猶查閱。
1.望見。
2.猶見識;見識所及。
1.照鏡。
2.比喻借鑒。
1.閱讀研究。
審察衡量。《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币鉃槲业母赣H觀看審度我初生的日月,賜我以美名◇因用作生日的代稱覽揆之辰。參見初度”(1101頁)。
1.游覽。
1.攬取。覽,通"攬"。
〈書〉觀賞勝景或游覽勝地到黃山~。
1.視察。
1.猶顯示。
1.審察考試。
1.眺望。
1.謂見多識廣,能說會道。
1.觀看風物。
1.閱覽。
1.明察;比照。
1.主持朝政。覽,通"攬"。
1.猶眺望。
1.執掌總理。覽,通"攬"。
1.攬轡跋涉。
1.擁抱。
1.亦作"攇筆"。
2.執筆。指寫文章。
1.同"攬察"。
1.見"攬工"。
1.猶擁抱。
2.把持。
3.護持。
1.總攬。
1.招引勾搭。
1.店鋪設于柜臺外的長凳。
1.掇拾﹐拾取。
1.宋代以后專以承攬他人稅賦輸納從中取利者。
2.宋代解州解縣﹑安邑兩鹽池為朝廷制鹽的民戶稱"攬戶"。又稱畦戶。朝廷每年向每戶供給一定數量的糧和錢﹐而每戶則向國家交一定數量的鹽。見《宋史.食貨志下三》。
1.晉謝安功名盛極時﹐遭到構陷﹐見疑于晉孝武帝。一天﹐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吹完一曲以后﹐又撫箏而歌怨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在座的謝安感動得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孝武帝也面有愧色。見《晉書.桓伊傳》◇用為忠而見疑的典故。
1.承包貨物的運輸或行銷。
1.歉收。
1.方言。謂以驢馬招攬客人雇用。
1.采摘系結。
2.收取。
3.猶結交。
1.持鏡;對鏡。
1.生日的代稱。攬﹐通"覽"。
1.打撈。
1.攀緣。
1.亦作"攇名責實"。
2.猶言循名考實。觀其名而考核其實績。
1.包攬代納賦稅。
2.收攬容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