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周文王四個親信大臣南宮括﹑散宜生﹑閎夭﹑太顛。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王四友南宮括﹑散宜生﹑閎天﹑太顛。"一說太顛作太公望。見《圣賢群輔錄》卷上。《詩.大雅.文王序》孔穎達疏引《殷傳》云"西伯得四友獻寶,免于虎口而克耆。"
2.指孔子四個學生顏淵﹑子貢﹑子張﹑子路。《孔叢子.論書》"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顏淵)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賜(子貢)也,遠方之士日至,是非奔牾?自吾得師(子張)也,前有光,后有輝,是非先后乎?自吾得仲由(子路)也,惡言不至于門,是非御侮乎?'"一說四友中或有子夏。
3.指四位相知的朋友。如《三國志.吳志.孫登傳》以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為太子孫登四友;《晉書.王澄傳》以王敦﹑謝鯤﹑庾敳﹑阮修為王衍四友;《南齊書.褚炫傳》以褚炫﹑劉俁﹑謝杅﹑江斅為四友;《新唐書.文藝傳上.杜審言》以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為"文章四友"。
4.借指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
1.滿一年。
1.遍及。
1.猶言及時。
2.滿一季。
1.滿一年。
1.滿十天。
1.眨眼。比喻極短的時刻。
1.猶言扎營。
1.滿一個月。
1.咂嘴。用舌尖抵住上腭發出聲音,表示贊美﹑羨慕﹑驚嘆等多種感情。
1.整齊貌。
1.以舌抵齒﹑兩唇上下作聲,表示贊嘆等。
1.猶吮吸。
1.吸飲。
1.指婦女的乳房。
1.體會;品辨。
1.亦作"咂囓"。
2.叮咬。
1.見"咂嚙"。
1.吸吮。
1.象聲詞。指嘴在吮吸時發出的響聲。
2.謂使嘴發出響聲。
3.指婦女的乳房。
1.猶叮咬。
1.亦作"咂嘴弄唇"。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唇"。
2.形容貪吃的饞相。
3.表示食物味道美好。
4.表示驚奇或為難。
1.見"咂嘴弄舌"。
1.見"咂嘴弄舌"。
1.逼迫。
1.擠破。
1.即拶指。
1.謂用拶刑逼訊。
1.擁擠貌。
1.壓榨。
1.舊時夾手指的刑具。
1.即拶指。
1.舊時酷刑之一。即用桚子夾受刑人的手指。
1.舊時夾手指的刑具。
1.謂用王道攙雜霸道治理國家。語出《漢書.元帝紀》﹕"﹝太子﹞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2.專橫霸道。
1.即雜扮。
2.非正途出身的官吏﹔雜職官吏。
1.指學無專長的人。
1.古代在規定的賦稅之外﹐因特殊事故加征的稅。
1.宋代流行的一種小戲。以劇情簡單﹐逗人喜笑著稱。一般為雜劇之散段。
1.攙雜在一起的各種干果﹑果脯等。
2.比喻雜湊而成的事物。
1.諸色珍寶。
1.文體名。隨意抒寫﹐不拘形式的作品。
1.雜樂和變樂。
2.唐宋在田賦正稅以外的附加稅。
1.行為不端的賓客。
1.中醫指內科多種疾病。醫書有《傷寒雜病論》。
1.混雜不純。
1.用色絲織就的絲織品。
2.古代旗幟上雜色的裝飾物。
1.多而不純。
1.猶言亂七八糟。
1.粗布。
2.猶密布。
1.指各色絲織品。
2.廣泛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