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市制容量單位。一市勺等于一市升的百分之一。簡稱勺。
1.用蘆葦編成的席子。
1.即蘆花。因蘆花色白如雪,故稱。
用蘆花代棉絮做成的冬衣。據《太平御覽》引《孝子傳》閔子騫幼時受后母虐待,冬天只能穿蘆衣御寒。他父親知道后要趕走后母,子騫跪著求情說母親在只我一人受凍,母親走則三個兒子都要受凍了。”后用蘆衣”作為孝子的典故。
1.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楚之亡臣伍子胥奔吳,至江,漁夫渡之。見子胥有饑色,曰'為子取餉。'漁夫去后,子胥疑之,乃潛身于深葦之中。有頃,漁夫來,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后因以指伍子胥。
1.蘆芽。
1.即蘆人。
2.古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志丹縣北與靖邊縣交界處。因兩崖峙立如門,形似葫蘆而得名。
1.酒店。
1.壤土的音譯。
1.酒店。
1.黑色堅硬而質粗不粘的土壤。
1.黑色或黃黑色粘硬的土壤。
在四川省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又稱大渡河鐵索橋。始建于1705年。橋長100米,寬28米,由十三條鐵索組成,其中九條并列為橋面,上鋪木板;兩邊各有二條鐵索,為扶手。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強奪此橋。建有紀念碑和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四川省南部、長江與沱江匯合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50年設市。人口423萬(1995年)。為長江上游重要河港,四川、云南、貴州三省公路轉運樞紐。特產瀘州大曲酒。名勝古跡有忠山、滴乳崖等。
1.見"爐鞴"。
1.亦作"爐韛"。
2.火爐鼓風的皮囊。亦借指熔爐。
1.燒餅。
1.亦作"爐錘"。亦作"爐椎"。
2.爐與錘。指冶煉鍛造。
3.比喻造化﹐陶鑄。
4.比喻構思熔裁或構思熔裁的能力。
5.比喻軍政大事等的安排﹑措施。
1.見"爐錘"。
1.亦作"爐錘"。亦作"爐槌"。
2.猶錘煉。
3.指冶煉工業。
1.冶煉銀鉛的一種腳料。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密陀僧》。
1.爐工;鐵匠。
1.爐灶與鼎。煉丹用具。多借指內丹家所說的丹田。
2.借指煉丹。
3.指廬山香爐峰。
1.指煉丹術士。
1.熔煉與鑄造。
1.見"爐峰"。
1.謂因外力影響而改變主意。
1.指菱鋅礦。有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作用,是治療眼疾的主要藥物。
1.冶爐旁吹火令熾的風箱。
1.燃料在爐內燃燒后所剩的粉狀物。
1.生了火的爐子。
2.謂道士煉制丹藥。
3.爐中之火。
傳說道家煉丹,至爐火發出純青的顏色乃煉成功◇比喻學藝、修養達到純熟完美的境界老來文章退去了火氣,顯得爐火純青了。
1.指廬山香爐峰。
1.爐灰;香灰。
1.爐子及煙筒﹑拐脖兒﹑拔火罐等用具。
1.承接爐灰的地方。
1.一般指工業用爐的爐襯從開始使用到損壞這段時間內熔煉的爐數。
1.鐵匠。
1.焚香用具一個香爐,一個香盒,一個小瓶。瓶中插香箸﹑香鏟。
1.指爐中的香氣。
1.冶煉爐冶煉礦石或金屬時的情況。
1.一種烤制的面食。
1.爐膛和爐底之間承負燃料通風漏灰的鐵屜子。
1.猶爐篆。
1.爐子上面可以放東西的平面部分。
1.爐中的炭火。
1.爐子里面燒火的地方。
1.專供歲末或冬季安放火爐的亭子。
1.指冶煉鑄造等行業的工頭。
1.冶爐與風箱。
2.指冶爐旁吹火令熾的風箱。
1.爐火燃燒的溫度。多指冶煉爐中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