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體名。原指作史者在"本紀""列傳"之后評述所記史事和人物的文字◇來凡是關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論文,也都稱為"史論"。
1.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義,叫假借義。如"而"原意為胡須,借用為連詞義;"來"原意為小麥,借用為來去的"來"的意義。
1.亦作"假耤"。
2.憑藉;借助。
1.租屋而居;暫借居住。
2.指寄居。
1.猶圈套。
1.暫代的君主。
1.假期之后。
1.借口,托辭。
2.假托;假冒。
1.《詩.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孔穎達疏"言上天嘉美而愛樂此君子成王也。"陸德明釋文"﹝假﹞音暇,嘉也。"《禮.中庸》引作"嘉樂"◇謂美好快樂為"假樂"。
1.憑借他人的力量。
1.暫時代理職務的官吏。
1.南朝齊末年的一種服飾。
1.借,租借。
1.假如;即使。
2.謂暫時代理縣令。
1.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后以"假龍"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的事物。
2.直龍圖閣的別稱。直龍圖閣,即直閣,為宋代官名。
1.偽裝的望樓。
1.即假五百。
1.木制用以計數的馬形籌碼。
2.方言。假裝。
1.暫時埋葬。
1.方言。裝模作樣。
1.見"假門假事"。
1.亦作"假門假氏"。
2.猶言假心假意。
1.仿照人物臉形制成的面具。
2.比喻偽裝的外表。
演員戴面具表演的戲劇。如古希臘悲劇,古羅馬鬧劇,中國的儺戲,意大利的即興喜劇,日本的能樂等。
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楷書叫片假名,草書叫平假名。
1.冒充別人姓名。
1.猶委任。
2.指虛假的人命案。
1.繼母﹑乳母或庶母。
2.義母。
3.指鴇母。
1.休假回家省親。
1.猶言冒名頂替者。
1.猶借喻。
1.猶言假撇清。
〈方〉假裝自己清白,跟壞事無關。
1.比喻茍延殘喘。
1.借與器物。《左傳.昭公七年》"晉人來治杞田﹐季孫將以成與之。謝息為孟孫守﹐不可﹐曰'人有言曰"雖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禮也。"夫子從君﹐而守臣喪邑﹐雖吾子亦有猜焉。'"因引申指委以地方官職。
2.借助于器物。
1.暫時休息。
1.借貸。
2.假手于人。
1.僭偽的封號。
1.猶假寐。
1.虛假的情意。
1.借貸求助。
1.即使,縱使。
2.如果。
1.假裝的親熱。
1.指好言好語﹑和顏悅色地待人。
放假或休假的日子。
1.矯飾容態。
如果~你遇見這種事,你該怎么辦?
1.亦稱"假嗓子"。
2.非自然的嗓音,發音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京劇中青衣﹑花旦﹑小生等角色常用之。
歌唱時使用的非本嗓發出的嗓音。
園林中用石塊(大多是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小山。
①姑且認定這本書印了十萬冊,~每冊只有一個讀者,那也就有十萬個讀者。②虛構故事情節是~的。③科學研究上對客觀事物的假定的說明,假設要根據事實提出,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成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