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食物或藥物的性質溫熱。
1.敏捷,迅速。
1.梵語"夜叉"的意譯。以其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故云。
1.舉動敏捷貌。
2.貪食貌。引申指貪得。
近路。比喻能較快地達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辦法另尋~。
1.亦作"?句"。
2.即絕句。清曹寅有《射堂柳已成行,命兒輩習射,作三?句寄子猷》詩。參見"絶句"。
捷克的主體民族。少數分布在歐、美各國。約1057萬人(1985年)。講捷克語。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主要從事工業,部分從事農業。
舊國名。在歐洲中部。1918年由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地區組成。1993年1月1日起,聯邦解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別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1.利口,能言善辯。
1.猶迅雷不及掩耳。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1.相接貌;參差貌。
2.高顯貌。
1.敏捷。
1.高貌。
1.急疾戒懼貌。
1.軍事捷報。
1.矯健敏捷之士。
1.敏捷靈巧。
1.參差貌。
1.勝利的消息。
1.猶直率。
1.腳步快。謂行動迅速。
2.指行動迅速的人。
3.善于行路的差役。
1.亦作"蛣g"。
2.即孑孓。
1.一種吃屎或動物尸體的黑甲蟲。即蜣蜋。俗稱屎虼蜋﹑屎蚵蜋。
1.黑甲蟲的殼。借喻華貴的外衣。常譏諷人徒有外表。
1.亦作"蛣?"。
2.即蜣蜋。
1.屈折。
1.木中蛀蟲。
2.見"蛣蟩"。
1.謂建筑物的構件有的向下,有的向上。
1.亦作"頡皋"。
2.即桔槔。
1.相傳漢高祖微時,常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與客來。刮釜底,佯為羹盡,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稱帝,乃封其子為頡羹侯,以示不忘舊怨。見《史記.楚元王世家》◇以"頡羹"為譏人吝嗇之典。
1.強項兇狠。
1.錯亂,混淆。
1.指倉頡。
1.唐代突厥族官名,又譯為"俟斤"。
1.見"頡頏"。
1.唐代東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名咄苾。
2.借指少數民族首領。
1.唐代突厥族官名。
1.聳立。
1.聳立。
1.目動貌。
眼瞼上下邊緣的細毛。有阻擋灰塵、昆蟲等侵入眼內及減弱強烈光線對眼睛的刺激等作用。
1.睫毛和眼珠。比喻眼前事理。
1.比喻極短的時間。
1.高峻貌。
1.亦作"截票"。
2.舊時征收田賦的繳款憑證。分為兩半,一留官府,一給納稅戶◇改為三聯,一留官府,一給差役,一給納稅戶,稱三連串票。
1.見"截鐙留鞭"。
①切斷高溫的火焰能~鋼板。②打斷;攔住電話鈴聲~了他的話。
1.晉陶侃少家貧。一日大雪,同郡孝廉范逵往訪,陶母湛氏剪發賣以治饌款客,并剉碎草薦以供其馬。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以"截發留賓"為賢母好客的典故。
1.見"截發留賓"。
1.切開的脂肪。喻顏色和質地白潤。
1.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