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唐宋科舉制,選送士子應進士第。唐孟郊有《湖州取解述情》詩。
2.指明清舉人赴京會試。
1.獻上功績;報功。
2.謂在冬祭時奉獻谷﹑帛等。
1.奉獻供品。
2.指供品。
1.古時出戰殺敵,割取左耳,以獻上論功。馘,被殺者之左耳。亦泛指奏凱報捷。
1.古代"嘗新"禮俗。以新獲果品進獻天子﹑宗廟◇亦指向統治者進獻財物。語本《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孝惠帝曾春出游離宮,叔孫生曰'古者有春嘗果,今櫻桃孰可獻,愿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
1.猶言獻殷勤,討好。
1.把鮮花獻給禮敬或敬重的對象。
1.進獻計策。
1.呈獻技巧;獻演技藝。
1.奉祀;祭供。
1.進貢晉見。
1.古代打勝仗后,進獻所獲的俘虜及戰利品。
1.捐獻金銀錢財。
1.進獻。把人或物奉獻給朝廷或尊長。
1.進獻鳩鳥。以示尊老﹑奉養老者。
1.進酒;敬酒。
1.猶獻酒;敬酒。爵,古飲酒器。語出《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
1.獻捷。
1.見"獻可替否"。
1.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諫,勸善規過。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1.歸順;投誠。
1.進奉禮物。
1.指古代郊祀中的獻祭禮儀。有初﹑亞﹑終三獻。
2.泛指祭禮儀式。
3.為表示慶祝而獻出禮物。
1.明代仁宗皇帝陵墓。十三陵之一。參見"十三陵"。
1.冬至后日漸長,古代有獻鞋襪的禮俗,表示長久履祥納福。三國魏曹植《冬至獻襪履頌》"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明張居正《賀冬至表五》"對時陳獻履之衷﹐叩闕致呼嵩之祝。"一說冬至后日長﹐民婦獻鞋于公婆﹐表示女工開始。
1.為討好別人而做出使人歡心的姿態﹑舉動。
1.古代群臣于季冬獻吉夢給天子以賀吉祥的一種活動。
2.泛指得吉夢。
1.猶賢民。原指周滅商后,商遺民中之臣服于周者。
2.泛指前朝遺民。
1.亦作"鮮艷"。
2.鮮明艷麗。
1.謂色彩鮮明艷麗而耀眼。
1.鮮明艷麗。
1.復勝『有鮮陽戩,孫鮮陽滔,武騎常侍。
1.指美味佳肴。
1.見"鮮耀"。
1.見"鮮耀"。
1.鮮艷妖冶。
1.美服。
1.見"鮮衣怒馬"。
1.謂衣食俱美。形容講究吃穿,生活奢華。
1.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
1.華美的衣服和便于格斗的裝束。
1.鮮明奇異。
1.清新灑脫。
1.新意。
1.鮮花。
1.鮮明光潔。
元代書法家、詩人。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等,大都(今北京)人,一作漁陽(今天津薊縣)人。官太常寺典簿。工詩。擅書,楷、行、草兼長。尤以草書享名,懸腕用中鋒,筆力遒勁。有書跡《透光古鏡歌》等存世。著有《困學齋集》、《困學齋雜錄》。
1.亦作"鱻魚"。
2.活魚;新鮮的魚。
1.古族名。春秋時白狄的一支,常受晉國的侵犯。分布在今河北境內,以正定為中心。春秋末年建立中山國。
1.亦作"鱻羽"。
2.活魚和鳥類。指食物。
3.鮮艷的羽毛。
1.亦作"鱻云"。
2.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