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
2.溝渠中的水。
1.唐代傳說。《太平廣記》卷四三三引唐薛用弱《集異記》蒲州人崔韜,旅途中遇一虎怪,脫皮變為美女,與韜同寢,韜暗將虎皮投入井中,攜女而歸。
形容山、建筑物等高大雄偉高山崔巍。
①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②高聳的樣子冠切云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③崔嵬(1912-1979)。電影演員、導演。山東諸城人。1930年入山東實驗劇院學習編劇◇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1937年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長、中國影協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主演影片《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并導演《青春之歌》、《小兵張嘎》等。
1.見"崔鶯鶯"。
1.唐傳奇小說人物。唐元稹有《鶯鶯傳》,記述鶯鶯與張生相戀,后為張所棄而他嫁的故事。自唐以來,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北宋趙令畤作《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金董解元作《西廂記諸宮調》,元王實甫作雜劇《西廂記》,皆述其事。王作豐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節,使鶯鶯終于沖破封建禮教和門第的束縛,與張生結合,從而塑造了一個美貌多情的少女的典型形象。亦省稱"崔鶯"。
1.見"崔崪"。
1.亦作"崔崒"。
2.高峻貌。
1.見"催并"。
1.催促逼迫。
1.舊時州縣長官責令吏役限期完成緊要公務,逾限不能完成,則予處罰。
1.因服役或其他需要,在短時間內給牛﹑馬等大牲畜喂食大量精飼料,促使其盡快地長得膘肥體壯,叫催膘。
1.亦作"催迸"。
2.催促。
1.催生。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孕婦的子宮收縮,促使胎兒產出。
1.促使趕快行動;推動從速去做。
催促監督催督各部門認真完成各項任務。
1.催促出發。
1.在豬﹑雞等家畜﹑家禽宰殺前一段時間內,喂給大量精飼料促使很快長肥,叫催肥。
1.鳥名。子規,杜鵑的別稱。
1.唐南卓《羯鼓錄》"嘗遇二月初詰旦,﹝明皇﹞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上指而笑謂嬪御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后因有"催花鼓"之語。
1.謂春雨。
在化學反應中能降低反應物的活化能,使其他物質的反應速度加快,而本身的質量和組成都不改變的物質。如在化工生產中常用鐵作催化劑來加快氨合成的速度。一般具有選擇性。某些可抑制或延緩反應進行的物質,稱抑制劑”,也曾稱負催化劑”,如橡膠中加入抗氧劑以延緩老化。
一種在催化劑存在下的重質油裂化反應過程。重質油在分子篩裂化催化劑存在下,在提升管中反應,反應溫度約為500°c。所生油氣可分離為裂化氣體、高辛烷值汽油及柴油等。是使重質油轉化為輕質油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加熱、加壓和催化劑(如鉑、鉑錸等)存在的條件下,使烴類分子重新排列的過程。其主要反應為環烷烴芳構化、烷烴異構化、烷烴脫氫環化等。可生產高辛烷值汽油、芳烴苯、甲苯、二甲苯等,副產液化石油氣和氫氣。
1.促進。
1.催收租稅。租稅有科條法規,故稱。
1.舊時協助催征田賦的辦事人員。
1.內裝化學藥品的特種彈,爆炸后產生的氣體能刺激眼睛,催人落淚。
1.公正清廉。
1.復姓。春秋魯國有公斂處父。見《左傳.定公七年》。
1.復姓。春秋時陳國有公良孺。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農業生產者或農業生產單位每年繳納給國家的作為農業稅的糧食。
1.公正誠信。
1.古代國定的量制。
2.國際市場買賣生絲﹑羊毛等商品所采用的一種重量標準。此類商品在空氣干濕不同的地方﹐隨含水量不同而生變化﹐因此國際通行方法是先將此類商品的樣品﹐烘凈水分﹐得出干量﹐再加一定比例的標準水分(公定回潮率),得其準確的重量作為重量標準﹐即為公量。
雙方發生糾紛,通過上級或主管部門調解或判決了結(跟‘私了’相對)。
①《詩·大雅》篇名。記敘周的祖先公劉率族人從邰地遷居fd615夭⑿藿ㄗ》俊⒎⒄古┮檔仁錄#是研究周人發展歷史的重要資料之一。②公劉(1927-)。詩人。江西南昌人。曾任云南軍區《國防戰士報》以及《火花》月刊、《安徽文藝》編輯。曾參與搜集整理撒尼族民歌《阿詩瑪》。著有詩集《在北方》、《仙人掌》等。
1.猶俸祿。
市區以外的可以通行各種車輛的寬闊平坦的道路。
1.由各級公路組成的網狀系統。全國公路網分為干道網和地方道路網。干道網有國家干道和省(自治區)干道。國家干道包括國際性公路和聯系國內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公路。省(自治區)干道包括聯系各省(自治區)內重要城市﹑較大工礦企業的公路。地方道路網包括聯系各縣內城鄉的公路和農村道路。
1.公認的規律。
公眾的評論尊重~ㄧ是非自有~。
1.指君主的戰馬。
1.公平合理地買賣。
1.舊時以官設部門售賣某種物品。如煙酒公賣﹑食鹽公賣等。
2.舊時依據法律規定﹐以投標﹑拍賣等方法進行的強制售賣。其公賣物謂之公賣品。
1.古稱國君之外門為"公門"。
2.官署﹐衙門。
1.謂舊時官廳中權很大﹐容易做好事救人。
1.見"公母倆"。
1.復姓。春秋時衛國有公孟彄。見《左傳.定公十二年》。
1.指載之于車﹑隨國君而行的廟主。
1.指諸侯國君之廟。
具有或取得某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