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困乏拮據。
1.懵懂愚昧。
1.亦作"韞櫝"。
2.藏在柜子里;珍藏,收藏。
3.比喻懷才珍藏,待價而沽。
4.懷藏;包藏。
1.藏;懷藏。
1.亦作"韞韣"。
1.赤黃色蔽膝。
1.舊時商界借稱珠玉行業。
1.猶韜晦。
1.《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后因以"韞價"謂韞櫝而藏,待價而沽。比喻懷才待用。
1.含蓄而不顯露。
1.藏在柜子里。
1.謂承受天命。
1.藏起奇謀。
1.指四方高,中央下的丘地。
1.謂懷抱清白的操守。
1.久負聲望。
1.猶珍藏。
1.含蘊;蓄積。
1.藏玉。
2.比喻掩藏才智。
3.見"韞玉硯"。
1.亦稱"韞玉"。
2.即淄硯。山東淄川所產的硯臺。
1.戲曲念白的一種。同京(北京)白﹑蘇(蘇州)白等相對。大抵以中州韻為讀音﹑咬字﹑歸韻的標準,四聲調值也有特定規律,因而節奏感和音樂性較強。傳統戲曲中正面人物和身分較高的人物多念韻白。
2.戲曲中句子整齊押韻的道白。
1.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如《廣韻》分韻為二百零六部,《平水韻》分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韻》分為十九部。
1.氣韻格調。
2.亦作"韻調"。音調。
3.引申為腔調。
1.指寫有聯句的竹簡。
1.風韻氣度。
1.指韻文用韻的法則。
1.指韻母中的主要元音。參見"韻母"。
1.氣韻風格。
2.指音韻格律。
1.敲鼓聲。
1.和諧,協調。
詩詞曲賦等韻文句末或聯末押韻的字,通稱為韻腳。參見押韻”。
1.有韻律的文句。
1.指韻母的類別。古代韻書的單位"韻",一個韻可再分為一至幾個韻類。
1.音韻流暢。
2.指詩人騷客。
1.亦作"韻律"。
2.聲韻和節律。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引申為音響的節奏規律。
3.指某些物體運動的均勻的節律。
1.指詩文的用韻。
1.宋時對植物果實的雅稱。
見聲母”(326頁)。
1.韻書中韻部的標目。如詩韻上平聲的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
1.標有詩韻的牌子。供作詩限韻之用。
1.琴名。
1.猶雅人。
1.等韻學家把韻腹和韻尾相同或相近的韻歸并為一類,稱"韻攝"。如《四聲等子》把《廣韻》平聲東冬鍾﹑上聲董腫﹑去聲送宋用﹑入聲屋沃燭等十一韻統括為一攝,把二百零六韻歸并為十六攝。
1.猶高雅。
1.風雅之士。
1.風雅之事。
1.分韻編排的字典。為寫作詩﹑賦﹑詞﹑曲者檢索韻字之用。現存韻書,大都先分四聲,再分韻部。凡同聲調﹑同韻的字為一部,取其中一個字為標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韻書是三國魏李登《聲類》﹑晉呂靜《韻集》,久已亡佚。隋陸法言《切韻》,原書亦不傳。宋陳彭年等著《廣韻》,分韻太繁,不便應試作詩之用。金人始并為一百零六韻,即后來所謂"平水韻"。元﹑明﹑清以來,文人作詩﹐都以"平水韻"為標準,沿用至今。
1.又稱介音。某些韻母的組成部分,是介于聲母和韻腹之間的高元音。參見"韻母"。
1.指韻母的收尾部分。參見"韻母"。
雅致含蓄的意味這是一本很有中國文化韻味的書。
與散文”相對。泛指用韻的文體,如歌謠、辭賦、詩、詞、曲以及有韻的其他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