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偷吃。
2.竊取俸祿。謂任官而無作為。常用作自謙之詞。
1.藥方。
1.藥店中的龍骨。喻身體消瘦。語本《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讀曲歌三五》"自從別郎后,臥宿頭不舉,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
1.煎藥用具。亦指道家煉丹藥所用的丹鼎。
1.藥物。
1.醫生治病所開的方劑。
1.炮制藥物或貯存藥材的房舍。亦指煉丹房。
2.出售西藥的商店,有的兼營中成藥。
3.醫院或診療所里供應藥物的部門。
4.花藥之房。
1.粉末狀的藥。
1.舊時裝有醫生酬金的封袋。
1.膏狀的外敷藥。
1.熬中藥用的罐子。
2.比喻經常生病吃藥的人。
1.藥包;藥囊。
1.亦作"藥齊"。
2.根據藥典或處方配制成的藥。
1.防治作物病毒的一種方法,用殺菌藥劑攪拌種子。例如用賽力散拌小麥種子,可以防治黑穗病。
1.鏃上敷有毒藥的箭。
1.用藥物煉制成的假金。
1.芍藥之欄。泛指花欄。南朝梁庾肩吾《和竹齋》"向嶺分花徑,隨階轉藥欄。"唐杜甫《賓至》詩"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明王錂《春蕪記.感嘆》"出香閨數重,藥欄花擁,盈盈蓮步香塵動。"《儒林外史》第八回"先人敝廬可蔽風雨;就是琴﹑樽﹑壚﹑幾,藥欄,花榭,都也還有幾處,可以消遣。"一說,藥﹑欄同義,指一物。
1.藥物在有機體內所起的變化﹑對有機體的影響及其防治疾病的原理。
1.藥物的效力。
1.盛藥的器具。比喻儲備人才之所。
1.喻備用的人才。
1.錄存方劑的典籍。亦泛指現存的藥方。
1.醫療上用的脫脂棉。
1.用來點燃火藥﹑爆竹的引線。
2.帶藥的紙捻或紗布條,外科治療時用來放入傷口或瘡口內。
1.中醫碾藥用的工具,由鐵制的碾槽和像車輪的碾盤組成。
1.以種植或采集藥用植物為主的農民。
1.藥物和化學試劑的總稱。
1.出售中藥的商店。主要按中醫藥方配藥,現在有時兼售西藥。
1.見"藥劑"。
1.配有中藥做的菜肴或食品,如參芪雞﹑蟲草鴨﹑銀耳羹等。
1.傳說能采藥治病之獸。
1.液態的藥。
1.處方單。
1.藥物之俗稱。
2.指火藥。
1.舊時民間奉神農﹑扁鵲等為"藥王"。
2.佛教菩薩名。梵語為"穰麌梨"。
1.中醫所用藥物的總稱。
2.指藥物的氣味或滋味。
1.能防治疾病﹑病蟲害等的物品。
指藥物引起的嚴重功能紊亂和器質損害的嚴重不良反應。除個別過敏體質外,藥物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久是重要因素。如過量過久用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對第八對顱神經有明顯毒性,可致耳鳴、眩暈、耳聾。氯霉素、合霉素和多數抗癌藥物對造血系統有毒性,可抑制骨髓造血,出現白細胞、血繡減少等。
1.指藥物的性質與功能。
1.見"藥煙"。
忠告的話,謂對人有益,有如藥可治病進此藥言|就該把藥言規諫他才是,怎么反助紂為虐起來?
1.中藥方劑中附加的藥味,能調節藥性,增強藥效。
1.指農歷立冬后小雪前所下的雨。
1.用藥玉制成的酒杯。石料經藥物煮煉后,色澤光潤,稱藥玉,猶今之料玉。
1.由藥物引起的皮疹。長期大量地使用某種藥物,或患者對某種藥品過敏,都會引起藥疹。
1.亦作"要末"。
2.連詞﹐表示兩種意愿的選擇關系。
險而扼要的關口在古代,敦煌是通往西域的要隘。
1.要旨;根本。
1.大體總是;總歸。
1.見"一坐盡驚"。
1.謂滿座皆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