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博望苑『武帝為戾太子立﹐使交接賓客之處。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事見《漢書.戾太子劉據傳》﹑《三輔黃圖.苑囿》。南朝梁庾肩吾《詠桂樹》"新叢入望苑﹐舊干別層城。"后多借指太子之宮。
1.見"跕屣"。
1.徐行貌。
1.《后漢書.馬援傳》"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掾吏,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閑,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跕鳶,言瘴氣之盛,雖鳶鳥亦難以飛越而墮落◇引以為典,多喻指艱難與險阻。
1.墜落。
1.證據確鑿﹐不能推翻的定案。
罪證如山那樣確鑿無疑,不可更改或推翻罪行已鐵案如山,再狡辯也翻不了案。
1.鐵耙。
1.契丹語的音譯。猶嵩高。
1.壓成板形的熟鐵。
2.比喻一成不變的程式。
3.形容臉色冰冷。
4.樂器名。又名鐵綽板。由一雙半圓形鐵板聯綴而成﹐演唱時伴奏用。
5.舊指錢幣。
1.猶言硬碰硬。比喻說話辦事堅決﹑干脆。
2.比喻已成定論。
1.形容豪邁的演唱。
中國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攝制。陽翰笙編劇,洪深導演,王瑩、陳凝秋主演。青年二蠻子因心愛的小珠愛上了雇農周老七,負氣投靠惡霸孫團總當團丁◇孫團總利用二蠻子搶走小珠,小珠不從,被活活打死。二蠻子良知發現,誅殺孫團總后開槍自盡。
1.見"鐵板銅弦"。
1.形容豪邁激越的文章風格。
1.比喻牢不可破的整體。
1.指確定無疑的注釋。
1.亦作"鐵榜"。
2.鐵制的榜牌。用于刻記姓名或文告。
1.亦作"鐵棓"。
2.鐵鑄的棍棒。古代用作兵器。
1.見"鐵棒"。
1.刻印刀的別稱。以其用刀代筆﹐故名。亦借指雕刻藝術。
2.刻蠟紙用的筆。筆尖用鋼制造。
1.謂執筆判案不徇私情。
1.堅黑如鐵的石崖。
2.比喻堅不可摧的事物。
3.比喻難以逾越的障礙。
1.猶言銅墻鐵壁。
1.比喻堅強可靠的勢力。
1.堅強有力的手臂。
1.即鐵節鞭。
1.亦作"鐵鏢"。
2.用鐵或鋼鑄的一種兵器﹐形如矛頭﹐用以投擲傷人。
1.見"鐵標"。
1.鐵制兵器。
1.彈撥弦樂器的工具。鐵制而成﹐故名。
1.僧徒的食器。用鐵制成﹐故稱。
1.用鋼鐵制作船身的一種駁船。沒有動力裝置﹐由拖輪拉著或推著行駛。
1.即吐蕃。
1.鐵鑄的錢幣。
1.一種炒熟的蠶豆﹐皮不裂開﹐比較堅硬。
1.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公侯伯屯戍百戶(功臣護衛兵首領)的詔書。用鐵片鐫刻文字﹐故稱。
1.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功臣的護衛兵。
1.鐵制的叉子。
1.鐵檛。鐵鞭。
1.用鐵絲纏柄的長矛。
1.比喻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
1.舊指煉鐵﹑制造機器等綜合性的工廠。
2.今指煉鐵廠﹐通稱鋼鐵廠。
1.火車的舊稱。
1.指地獄。佛教傳說中認為阿鼻地獄之城由鐵鑄成。
2.指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遂城。宋為廣信軍治所。楊延昭守此﹐遼軍攻圍百戰不能下﹐因有"鐵遂城"之稱。簡稱鐵城。
1.鐵制的尺。用作計量工具。
2.古代鐵制的尺形兵器。
1.用大鐵釘做齒的耙﹐用于弄碎土塊﹐平整土地。
1.即鐵齒杷。
1.比喻堅挺而快速行進的船帆。
2.鴿名。
1.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后即以"鐵杵磨成針"﹑"鐵棒磨成針"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1.指廬山鐵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