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望眼欲穿"。
1.先祖的神靈。
2.人與神。
1.人與神都憎恨厭惡。極言民怨之甚。
①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生道路|幸福的人生。②中篇小說。路遙作。1982年發表。高加林高中畢業后一心想離開農村,后因叔父的關系當了縣委通訊干事。他拋棄了深愛著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而與縣廣播站播音員黃亞萍相愛。不久,他走后門”當干部的事被人告發,只得回鄉勞動,他和黃亞萍的關系也告結束。
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幸福觀、生死觀、苦樂觀、榮辱觀、戀愛觀等。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的不同觀點和態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在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的人生觀的核心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一切從自我出發,以剝削他人和追求個人利益為人生的根本目的。無產階級人生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待人生,以共產主義道德作為行為準則,堅持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把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視為人生的根本意義和價值,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此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又被稱為共產主義人生觀。
人生觀的基本內容之一。指人的生活的最終目的。它要回答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問題。人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人生目的。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生在世,吃穿兩字”,以及某些宗教把人生目的寄托于來世”、天國”等等。共產主義者的人生目的是擔負自己對社會和人民的責任,為人民利益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終生。
1.七十歲高齡的人從古以來就不多見。謂享高壽不易。
1.亦作"人生若寄"。
2.謂人生短促,猶如暫時寄寓世間。
1.見"人生如寄"。
以人生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學說。內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待人接物之道和為人處世之道,等等。目的是揭示人生的真諦,并從哲學上指導人生的實踐。
短篇小說。艾蕪作。1932年發表。一個青年從內地流浪至昆明,謀生無路,饑寒交迫,盡管辛苦的奔波,慘痛的勞碌和傷心的失望”幾乎使他客死他鄉,然而他對生活的信念始終不曾動搖。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創作的自傳體小說。
1.奴隸制社會把奴隸作為祭祀品,稱"人牲"。
1.人形的飾物。舊俗于正月初七人日用之。
1.舊俗正月七日,即人日,剪采為花勝,名曰人勝,故稱是日為"人勝節"。
1.指德行學問等各方面可以為人表率的人。
2.別人的老師。
1.指有關耕獲的時令節氣。亦指歷法。
1.即人彘。
1.即使者,受命出使的人。
1.有名望的人。舊時多指社會上層分子。
2.現泛指有一定社會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
3.指文人,士人。
4.民眾。
1.人,指籍貫說。
人間;世上他已不在人世了|深感人世的不平。也指人生人世原同一夢|人世難料。
1.眾人聚集的地方。
2.舊時交換﹑買賣人口的集市。
①人情世事人事變遷|年紀尚幼,還不解人事|人事無涯生有涯。引申為意識的對象已經昏迷了,人事不省。②人力所及所為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③請托、應酬之事不務學業,競于人事。也指贈送的禮物有什么人事送與老爺|這點人事權且收下。④指男女情欲之事年紀漸長,已曉人事。⑤官員任免升降之事。現指對工作人員管理、使用、考核、獎懲等工作人事更動|人事局。⑥人際關系人事糾紛|處理好人事關系。
1.謂昏迷不醒,失去知覺。
1.禮物。
做事的人人手太少,忙不過來。
1.人的壽命。
2.人長壽。參見"人壽年豐"。
人身保險”的一種。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在保險期內死亡或生存至一定年齡時給付保險金的保險。按給付方式分,有定額保險和年金保險。定額保險的保險金,在被保險人生存至一定年齡或死亡時一次給付;年金保險則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向保險人一次繳納保險費,約定從一定時期起,按年或按月領取一定保險金,至被保險人死亡或一定年限為止。
1.謂處置人事的謀略。
1.即庶人。指百姓,平民。
1.眾人。
2.人的數目。
1.用人做祭品的祭祀。
1.民間習俗;社會風氣。
1.用人架人的辦法搭成的梯子。
2.喻指為幫助他人進步或做成某一事業而作出自我犧牲的人。
1.人的身體。
人的外形的美。主要包括形體容貌美、姿態動作美、風度氣質美等。就人體的自然生成體態而言,人體美屬自然美范疇,是自然美的最高表現形態;但就人體美的本質而言,美的人體是通過其外表表現出的人的精神狀態的美,所以又帶有社會性。
1.佛教語。六道輪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諸世間﹑眾生。
2.人間與天上。
3.指糧食。民以食為天,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民作人,故稱"人天"。
1.眾人所知聞。
2.即民聽,指百姓的視聽。
1.人的頭。
2.人。
3.人數。
1.按人口征收的稅。
1.服徭役的人。
2.庶民,民眾。
1.舊時迷信謂人的靈魂脫離肉體。
1.猶世外。
1.指遠離世俗,遨游山水。
1.《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后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1.人死了,家毀了。極言遭遇之不幸。
1.謂賢臣不在位,則所行善政便會遭到廢棄。語出《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絶也。"后指執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參見"人存政舉"。
1.指帝王。
1.眾人所屬望。
2.為眾人所仰望的人。
3.聲望;威望。
1.謂身份卑微,威信權勢不足以服眾。
1.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