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沒有家業的人。
北京地區產的白梨。果實皮薄,肉厚,味甜多汁,香味濃郁。
①古代對邸報的一種稱謂。②1918年10月由邵飄萍在北京創辦。因支持群眾愛國運動,兩次被查封,邵也被軍閥政府以宣傳赤化”罪殺害。1928年6月在邵妻湯修慧主持下恢復出版,1937年7月終刊。該報副刊《莽原》(魯迅主編)等很有影響。
1.科舉考試錄取喜報上的套語。意謂會試﹑殿試連捷的喜報就要送到。因殿試榜文寫在黃紙上,故稱黃甲。
1.謂從京城來的向科舉中試或升官者報喜的人。
1.指京刻本圖書,區別于蜀本﹑杭本﹑閩本等。
話本小說選集。編者不詳。收錄七篇作品,即《碾玉觀音》、《菩薩蠻》、《西山一窟鬼》、《志誠張主管》、《拗相公》、《錯斬崔寧》、《馮玉梅團圓》。然有學者以為此書系抄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竄易詞句,改題篇目,乃繆荃孫偽造。
1.大糧倉。
2.清朝在北京設有十三個糧倉,通稱"京倉"。其中祿米﹑南新﹑舊太﹑富新﹑興平五倉在朝陽門內,海運﹑北新二倉在東直門內,太平﹑萬安二倉在朝陽門外,本裕﹑豐益二倉在德勝門外,儲濟﹑裕豐二倉在東便門外。見《清會典.倉廒》。
1.清代稱朝廷各部衙門司官以下的屬官。
1.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代每六年舉行一次。清代吏部設考功清吏司,改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稱"京察",在外地的稱"大計"。
1.朝廷,中央政府。
1.宋代京官和升朝官的合稱。
1.見"京洛塵"。
從北京到河北承德。長286千米。1959年筑成。東接錦承線至遼寧錦州,與東北地區鐵路網連接。為京哈鐵路的輔助運輸線。
1.謂京倉的儲備糧食。
1.京都的邸舍。
1.《詩.小雅.甫田》"曾孫之庾,如坻如京。"謂谷米堆積如山◇因以"京坻"形容豐收。
1.京都周圍附近地區。
京城。
1.指北京的八大名勝薊門煙樹﹑金臺夕照﹑太液晴波﹑瓊島春陰﹑玉泉垂虹﹑西山霽雪﹑盧溝曉月﹑居庸疊翠。亦稱"燕京八景"。或合"南囿秋風"﹑"東郊時雨"而為"京都十景"。
1.見"京都八景"。
1.京城的里巷。
1.漢京房好講陰陽災異,后世因把占卜星相等方術稱為"京房術"。
1.猶京錢。
1.京都地區。
1.國都及其附近地區。
1.古代以十兆為京,十京為垓。極言眾多。
1.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工農民主政府設在瑞金,當地人民把瑞金改為瑞京,把這里的山歌叫做京歌。
1.猶京輦。
1.京都。
1.古代戰爭中,勝者為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舊時稱在京城供職的官員。
從北京經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到廣州。途經冀、豫、鄂、湘、粵五省。長2302千米。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后,原京漢、粵漢兩鐵路接軌后改今名。已建成復線。鄭州-武漢段和衡陽-廣州段已實現電氣化。是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全國鐵路網的縱軸,客貨運最繁忙的干線之一。
1.京城;國都。
從北京經天津、河北秦皇島、遼寧沈陽、吉林長春到黑龍江哈爾濱。全長1388千米。其中北京至沈陽段也稱京沈鐵路,沈陽至哈爾濱段與哈大鐵路并軌。是聯接東北鐵路網和關內鐵路網的最主要通道,中國客貨運最為繁忙的鐵路干線之一。
從北京到湖北漢口。1906年全線通車。1927-1949年間曾稱平漢鐵路。現為京廣鐵路北段。
亦稱二七大罷工”。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鄭州召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阻撓和破壞。4日,京漢鐵路沿線三萬多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7日,吳佩孚派軍隊對罷工工人進行血腥鎮壓,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京漢鐵路總工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先后慘遭殺害。此后各地工會組織除廣東、湖南外都遭封閉,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1.指重瓣牡丹。
1.指京城的地痞流氓。
2.猶京報人。
首都譽滿~。
1.指北京話。
1.指長江流經今江蘇鎮江市北的一段。因鎮江古名京口而得名。
1.謂有考中舉人﹑進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參加禮部會試和殿試,中者稱進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參加鄉試,中者稱舉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
1.憂愁不絕貌。
1.宋時指中央機構各部門,又稱百司。
2.指清代鑄錢機構寶泉局及寶源局。
我國全國性的主要劇種之一。清中葉以來,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的徽調、漢調相繼進入北京,徽漢合流演變為北京皮黃戲,即京劇。也叫京戲。
1.清代官民有冤屈,經地方最高級官署審判仍不能解決時,可赴京向都察院及步軍統領衙門控訴,謂之"京控"。
1.古城名。在今江蘇鎮江市。公元209年,孫權把首府自吳(蘇州)遷此,稱為京城。公元211年遷治建業后,改稱京口鎮。東晉﹑南朝時稱京口城。為古代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
1.《晉書.郗超傳》"時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勁悍,溫恒云'京口酒可飲,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后用為名酒的典實。
1.猶京都。
1.高丘大阜。
2.指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