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痚分"。
2.猶瓜分。
1.衣襟向左。指我國古代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賴。"《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后漢書.西羌傳》"羌胡被發(fā)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shù)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后因以"左裧"指少數(shù)民族。
1.左面的牙床,亦指左面的牙齒。
2.虛左以待的車。
1.唐門下省起居郎的別稱。
1.古人上書于尊者的信末用語。謂空著信紙的左邊,以待批答。
1.降官;貶職。
1.降官;貶職。
書名。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jīng)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著。紀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終于前464年,資料豐富,敘事詳明,文筆優(yōu)美。
1.愛讀《左傳》的癖好。晉杜預自稱有《左傳》癖。
1.指男子童稚之時。
1.謂駐扎在高險之地。《易.師》"師左次,無咎。"孔穎達疏"師在高險之左以次止,則無兇咎也。"一說,謂退止。尚秉和注"次,舍也。震為左,故曰左次。古人尚右,左次則退也。"
2.較差。
1.遷就。
1.差錯。
1.左衽。
1.古山道名。自今甘肅文縣東南至四川平武縣東。
1.宦官的冠飾,綴于冠左,后遂稱宦官為"左珰"。
邪道。泛指非正統(tǒng)不正派者左道術|挾左道,懷詐偽。
1.指非正統(tǒng)的宗教﹑會道派別,亦用以比喻不合正統(tǒng)的學術趨向或見解。
1.邪法,妖術。
1.古代皇帝乘輿上的飾物,以牦牛尾或雉尾制成,設在車衡左邊或左騱上。
1.漢代匈奴左賢王轄下的上谷以東地區(qū)。
1.武冠的冠飾,以貂尾飾于冠左。
1.左面;后面。
1.官名;政區(qū)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內史置。為拱衛(wèi)首都長安的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轄境約當今陜西渭河以北﹑涇河以東洛河中下游地區(qū)。
1.古代烏孫貴族的第二夫人。
1.符契的左半『制,太守出任執(zhí)左符,至州郡合右符為驗。
1.漢三輔之一左馮翊的別稱。因在京兆尹之左(東)得名◇世亦稱京東之地為"左輔"。
1.《孔叢子.論書》"王者前有疑,后有丞,左有輔,右有弼,謂之四近。"后以"左輔右弼"指帝王或太子左右的輔佐近臣。
2.左右輔助。
1.古代車箱外左外側的立木。
1.左邊的偏室。
1.秦漢爵位名,第十二級。
1.寢具名。
1.向左方觀看。
2.猶言枉顧;屈駕。謝人見訪的謙詞。
3.猶斜視,怒視。
1.左看右看。細看。
左邊看看,右邊看看。形容打量、觀察的樣子左顧右盼,似有所覓|沒多幾時,手里又空了,左顧右盼,別無可賣,單單剩得一個身子。
1.《晉書.孔愉傳》"愉嘗行經(jīng)余不亭,見籠j于路者,愉買而放之溪中,j中流左顧者數(shù)四。及是,鑄侯印,而印j左顧,三鑄如初。印工以告,愉乃悟,遂佩焉。"后以"左顧j"指官印。
1.諸侯之官。
2.降官;貶職。
1.《左傳》﹑《國語》﹑《國策》的并稱。
1.謂海居于東。
2.東海。
3.福建省的別稱。
1.見"左紫"。
1.諸侯之官。
2.降官;貶職。
1.見"左回"。
1.軍旅的左部。
1.與事實相背的打算。引申為失策。
2.邪惡的計謀。
3.宋代管理財政的官署名。轄京東各道。
1.晉左思《嬌女詩》有"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之句,后以"左家嬌女"指美麗可愛的少女。
1.用不正當?shù)氖侄谓⑼啵兏锓ǘ取?/p>
1.唐代左諫議大夫的簡稱。
1.由左面臺階而下。
2.貶官。多指京官降職到州郡。
附近;鄰近你們就在左近走走,俺去去就來|他走不遠,總在左近地方。
1.布于左翼的方形軍陣。
1.古代三軍中的左翼軍。
2.鴨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