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賢淑聰明。
1.志向抱負。
1.告誡。
1.競爭﹔爭論。諍﹐通"爭"。
1.直言規勸的言論。
1.競爭好勝的意氣。諍﹐通"爭"。
1.古代傳說中的矮小之人。諍﹐通"靖"。
1.喻正直之言。
1.直言諫諍之士。
1.爭辯﹔爭論。諍﹐通"爭"。
1.爭訟的淵藪。諍﹐通"爭"。
1.訴訟。諍﹐通"爭"。
1.爭高下之心。諍﹐通"爭"。
1.謂對友人直言規勸而使之心服。
1.直率地規勸人改正過錯的話。
1.見"諍懨"。
1.直言規勸和引導。
1.能直言規勸的朋友。
1.爭執。諍﹐通"爭"。
1.謂爭著采取治國之道。諍﹐通"爭"。
1.能直言勸諫父親的兒子。
1.戰國時筑鄭國渠的鄭國與漢武帝時筑白渠的白公的并稱。
2.鄭國渠和白渠的并稱。在今陜西省境。
即鄭燮”。
1.《后漢書.郡國志四》"﹝東萊郡﹞不其侯國,故屬瑯邪"劉昭注引晉伏琛《三齊記》"鄭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余,堅刃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后以"鄭草"為書帶草的別稱。
明清之際收復臺灣的名將。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永歷帝封為延平郡王。1646年勸阻其父降清不成,起兵抗清。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連年出擊粵、江、浙等地。1659年與張煌言合兵,進入長江圍攻南京,兵敗后退守廈門。1661年,率軍在臺灣南部登陸,攻克荷蘭殖民者的巢穴赤嵌城(今安平)。次年,荷蘭總督投降,臺灣重歸祖國。他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1.春秋末年越國美女名。相傳曾與西施同時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為妃。
1.指鄭公風。
2.《詩》十五國風之一。
跳高運動員,運動健將。山東濟南人。女。1957年跳過177米,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女運動員。1959年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漢經學家鄭玄與服虔的并稱。
1.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河南鄭州黃河決口,清政府借口治河,頒布了"鄭工事例",有錢的人按此"事例"可以捐官,叫做"鄭工捐"。
1.傳說中得神助之風。
1.同"鄭公鄉"。
1.泉名。在浙江紹興若耶溪旁。
1.同"鄭履"。
1.《后漢書.鄭玄傳》"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門。告高密縣為玄特立一鄉,曰'公者仁德之正號,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后以"鄭公鄉"贊譽別人的鄉里。
1.漢鄭子真隱居谷口。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以"鄭谷"泛指隱居地。
元代雜劇作家。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人。曾任杭州路吏,卒于杭州。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劇作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倩女離魂》、《b026C廢恪貳ⅰ鍛豸擁鍬ァ返勸酥幀A澩嬪⑶若干。
古代關中平原上的人工灌溉渠。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采納韓國水利家鄭國的建議,開鑿引涇水入洛河的灌溉渠。渠長150多千米,灌田280萬畝,關中成為沃野『、魏時期仍發揮作用,唐代后逐漸堙廢。
1.指叔詹﹑堵叔﹑師叔三個鄭國賢臣。語本《左傳.僖公七年》"鄭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為政,未可間也。"
1.花名。即山礬。
1.春秋時晉韓宣子有玉環,其一在鄭國商人手中,宣子向鄭伯請環,子產弗與。事見《左傳.昭公十六年》◇以"鄭環"泛指珍貴的玉器。
1.同"鄭玄家婢"。
1.同"鄭玄家婢"。
1.東漢經學家鄭興和賈逵的并稱。
2.東漢經學家鄭玄和賈逵的并稱。
1.漢鄭玄所作《箋》的簡稱。鄭玄兼通經今古文學,他以《毛傳》為主,兼采今文三家詩說,加以疏解。他作《毛詩箋》,謙敬不敢言注,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斷以己意,使可識別,故曰箋。書出后,《毛詩》日盛,三家詩漸廢。
2.泛指對古籍的箋注。
電影演員、導演。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畢業于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1932年從影。抗戰時期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隊長。1946年后任昆侖影業公司編導委員會委員。建國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影協理事。主演影片有《大路》、《新女性》等。導演影片有《一江春水向東流》(與蔡楚生合作)、《烏鴉與麻雀》、《林則徐》、《聶耳》等。
1.同"鄭玄家婢"。
1.經學家鄭玄和孔安國的并稱。
1.黃河在鄭州的河口。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黃河在鄭州決口。
1.指東漢鄭玄。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隱居不仕。聚徒講學,潛心著述,注釋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1.唐人傳奇故事人物。鄭六在長安街上遇著一個美婦人,自稱任氏,鄭追而求愛,遂同居。鄭雖然知道她是狐妖,而對她的愛情十分深厚;她也對鄭忠誠,拒絕別人的強暴和誘惑。見唐沈既濟《任氏傳》◇用為男女相愛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