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水泆"。
2.水泛濫。
指嘴里說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1.猶言為心聲。
1.從口授中獲得。
1.人數。
2.指口數粥。
1.舊俗農歷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計口而食,稱"口數粥"或"口數"。
1.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
唾液的通稱流~。
1.順口,隨口。
2.謂不必多思考便可說出。
1.單憑口說,不足為據。
1.見"口若懸河"。
1.謂輕易透露情況或答應別人的要求。
1.見"口誦心維"。
1.口里念誦,心里思考。
1.見"口算"。
1.嘴碎,說話啰嗦。
口頭述說~和平。
1.見"口講指畫"。
1.見"口談"。
1.偶蹄目動物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是病毒。主要癥狀是體溫升高,口腔黏膜和蹄部發生水泡且潰爛,嘴里流白沫,跛行。傳染快,有時人也受感染。
1.口和腹;口和身體。
1.謂善以言語討人喜歡;花言巧語。
用說話方式來表達的。a)區別于‘思想’或‘行動 ’他只是~上答應你。b)區別于‘書面’~匯報ㄧ~翻譯ㄧ~文學。
原指有的禪宗和尚只空談禪理而不實行,也指借用禪宗常用語作為談話的點綴。今指經常掛在口頭的詞句。
1.猶口語。
2.指常掛在嘴邊的話。
3.指俗話。
(~兒)說話時經常不自覺地說出來的詞句‘瞧著辦’三個字幾乎成了他的~。
1.佛教語。謂忘記過去﹑現在﹑未來。
1.指心口不一的人。
1.唾液。
某些低等動物(如水母)生在口旁的器官,有捕食的作用。
1.對某種菜肴﹑味道的愛好。
2.引申為愛好。
①某些動物(如魚、狗等)頭部向前突出的部分,包括嘴、鼻子等。②口氣 ③玩笑的~ㄧ教訓人的~。
1.見"口吻"。
1.嘴緊,說話謹慎。
1.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1.口技。
1.我國少數民族的一種簡易樂器。
1.即口水。
1.見"口含天憲"。
糖果的一種,用人心果樹分泌的膠質加糖和香料制成,只可咀嚼,不能吞下。
1.口之形狀。
1.謂言辭詼諧敏捷。
1.口頭描述。
(~兒)口頭轉告的話;口頭傳遞的消息請你給我家里捎個~,說我今天不回家了。
指說話或發音時的口部形狀。
1.說話害羞。
1.口頭宣布(帝王之命)。
2.一種慰勞臣下的簡短詔令。
3.佛教語。謂對弟子之垂誡。
1.說話。
2.謂親口誓言。
1.口腔黏膜發炎的病。癥狀是黏膜紅腫,疼痛,有時局部形成潰瘍。多由消化不良,感染病菌等引起。
1.佛教語。佛教以身﹑口﹑意為三業??跇I,指妄言﹑惡口﹑兩舌和綺語。
2.指詩文的創作。唐宋人以詩文類綺語,故相比附。
3.藉以為生的產業。
1.唐代明經科試士有口試,要求口頭答述經義,故稱。與"墨義"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