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上險要之處。
2.水上保險的略語。
1.青春;少年。
1.形容文風浮艷繁瑣。
1.美麗的姿態。
1.美艷的言辭。
1.華麗的絲織品。亦指綺紈所制之衣。
2.猶紈裦。指富貴之家或其子弟,含貶意。
1.猶言綺紈子。
1.猶言紈裦子弟。指富貴人家子弟,含鄙薄意。
1.華麗的宮室。
1.刀幣的一種。戰國時齊國的錢幣,狀如刀形。按幣面文字的數目可分為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等,其中第一字均為"齊"字,指齊城,即齊首都臨淄,故名。
1.謂與某人的德行齊等。
1.平等;同等。
1.指齊東野人。
1.《孟子.萬章上》載孟子弟子咸丘蒙(齊人)問及舜為天子,堯率諸侯北面稱臣之說是否屬實,孟子答道"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后以"齊東野語"比喻道聽途說﹑不足為憑之言。
1.猶果斷。
1.亦作"齊暾果"。
2.齊暾樹的果實。
1.漢朱博對齊郡右曹掾史的蔑稱。
1.齋戒的居室。
2.漢郊祀歌名。《漢書.禮樂志》載郊祀歌十九章﹐其十三名"齊房"﹐謂"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齊房作"。
1.把鋒芒同時指向某一方向。
1.齋戒時穿的衣服。
1.利斧。齊,通"資"。
2.借指象征帝王權力的黃鉞。
1.平均分割。
1.齊齊的。
1.指齊寧戚飯牛作歌,為齊桓公相。
2.齊聲歌唱。
1.方言。直挺挺。
1.整飭完備。
1.同心協力去做。
1.齋宮。
1.亦作"齊鼓"。
2.鼓名。齊,通"臍"。
1.同等看待。
1.又名高山冠﹑側注。本為戰國時齊王所服,秦滅齊得冠,以賜謁者◇遂制為中外官﹑謁者﹑仆射之冠。
1.謂一樣光明。
1.謂相同的規格﹑情景。
1.并行;并駕齊驅。
2.循著前人的軌跡。比喻向人效法,看齊。
3.所有的車輛輪距相同。謂制度統一。
1.使毛色純一。
1.使食物的滋味調和適口。
2.指作料﹑藥物等的劑量。
1.見"齊希特"。
1.猶平衡。謂舉物與心相平。
2.等同;不相上下。
1.指春秋齊侯。參見"齊后瘧"。亦指春秋齊王后。參見"齊后破環"。
2.即齊女。
1.齊景公曾長期患瘧疾,后因以"齊后瘧"借指瘧疾。
1.指戰國末年齊君王后椎破玉連環,智屈秦使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姜姓,名兇。其兄齊襄公被殺后,從莒(今山東莒縣)回國取得政權。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團結諸侯國,打退外族游牧部落的侵襲,擴大齊國的勢力范圍。多次以盟主的身份召集諸侯會議,訂立盟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1.聚集資財。
1.《北齊書.幼主紀》"犬于馬上設褥以抱之,斗雞亦號開府,犬馬雞鷹多食縣干。"后因以"齊雞開府"比喻濫給官爵。
1.謂德行﹑業績相同。
1.齊地所出的美女。
1.集合;集中在一起。
2.見"齊截"。
1.協調駕車的眾馬,使整齊均一。
1.謂技道相等。
1.治家。語出《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1.整治家庭和治理國家。語出《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