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聲勢。鄉(xiāng)﹐通"響"。
1.象聲詞。
1.粗野拙劣。蚩﹐通"媸"。
2.嗤笑鄙視。蚩﹐通"嗤"。
1.譏嘲鄙薄。蚩﹐通"嗤"。
1.敦厚貌。一說﹐無知貌。
2.惑亂貌;紛擾貌。
3.象聲詞。
1.指癡呆愚昧的人。
2.愚昧無知貌。
1.敦厚而愚昧的人。語出《詩.衛(wèi)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1.愚頑貌。
1.指平民﹐百姓。
1.即蚩尤。
1.粗陋惡劣。蚩﹐通"媸"。
1.愚昧;鄙陋。
1.見"蚩蚩氓"。
1.見"蚩儜"。
1.亦作"蚩獰"。
2.庸劣;丑惡。蚩﹐通"媸"。
1.猶侮弄。
1.古稱三苗﹑九黎的首領為蚩尤﹐因用"蚩旗"貶稱異族的旗幟。
1.象聲詞。
1.愚人。
1.侮辱;欺壓。
1.癡愚狂妄。
1.即鴟尾。古代屋脊上的魚尾形飾物。
1.傳說中的怪獸名。舊時多以為屋脊的飾物。
1.譏笑;嘲笑。蚩﹐通"嗤"。
1.欺惑;欺侮。
1.丑陋與美好。
1.無知平庸貌。
1.傳說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失敗被殺。但古籍所載﹐說法不一(1)炎帝臣。見《逸周書.嘗麥》﹑《太平御覽.兵部一》引《世本》宋衷注﹑《莊子.盜跖》陸德明釋文。(2)黃帝臣。見《管子.五行》﹑《越絕書.計倪內經》。(3)古庶人。見《周禮.春官.肆師》賈公彥疏引《五經音義》。(4)九黎之君。見《書.呂刑》陸德明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zhàn)國策.秦策》高誘注。(5)古天子。見《山海經.大荒北經》﹑《史記.高祖本紀》裴髎集解引《漢書》應劭注。
2.惡人的代稱。
3.借指霧或兵氣。相傳蚩尤與黃帝決戰(zhàn)時霧塞天地。
4.星相占卜中的兇神名。
5.星名。通稱彗星。
1.古城名。在今陜西省。
1.奉祀蚩尤的祠廟。
1.彗星名。古代以為星出﹐主有征伐之事。
2.相傳蚩尤冢所出的赤氣。
3.畫有蚩尤形象的旗。
1.猶蚩尤旗。
1.傳說中的兇神。
1.古代冀州的一種民間娛樂。
1.宋時對解州鹽澤鹵水的俗稱。
1.蚩尤的墳。
1.嗤笑譴責。蚩﹐通"嗤"。
1.愚昧;笨拙。
1.癡呆。
1.象聲詞。形容撕紙聲。
1.如鴟蹲狀,局促而瑟縮。
1.指用革囊浮之于江的春秋吳人伍子胥。
1.指惡水溝。語本唐韓愈《病鴟》詩"屋東惡水溝﹐有鴟墮鳴悲。"
1.身不動而回顧。古代養(yǎng)生術中的一種動作。
1.即鵂鹠。
2.戴勝的異名。
1.屋脊飾物和欄桿。
1.即鴟吻。
1.猶侈靡。鴟,用同"侈"。
1.如鴟之目,如虎之口。奸狠兇惡貌。
1.指鷂鷹。
1.威猛的鴟鳥。苕,通"岧"。高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