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鹹眼"。
2.即鴝鵒眼。
3.借指硯臺。
①砭古代治病的石頭針◇泛指金針治療和砭石出血其人善醫,尤得針砭之妙術。②比喻指出錯誤缺點時時苦語見針砭|針砭時事政治。
1.亦作"針磁"。
2.鋼針與磁石。喻兩相契合。
1.中國傳統醫術的一種。以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2.喻尖銳抨擊。
簡稱針麻”。根據針刺具有鎮痛和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的作用,通過對腧穴的刺激,使病人能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的一種麻醉方法。具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擾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術后傷口疼痛輕等優點,但尚存在鎮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夠滿意等問題。
針對著針。比喻對準針對學生實際編參考資料。
1.針灸和藥物。
1.亦作"針鋒"。
2.針尖。亦喻細微。
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意見、觀點等尖銳對立;也比喻針對對方的言論或行動進行相應的回擊他們兩人的意見針鋒相對|我們的方針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1.比喻極細微的漏洞﹑裂痕。
1.即絡緯。俗名紡織娘。
1.針灸和藥物。
1.亦作"針工"。
2.針線﹐女紅。
3.裁縫。
4.唐代太醫署專司針灸的低級醫務人員。
1.制衣之神◇世女子多以作祭祀或占卜求驗的對象。
2.以為占卜名。
1.即頂針。做針線活時戴在手指上的工具﹐用金屬或其他材料制成﹐上面有許多小窩兒﹐用來抵住針尾﹐使針容易穿過活計而手指不至于受傷。
1.亦作"針關"。
2.針孔。
1.針灸。
1.亦作"針劑"。針灸和藥劑。
2.注射用的藥物。
1.針的尖端。亦喻細微之處。
2.方言。指縫紉技術。
1.亦作"針尖不倒"。
2.謂手不停針。
1.猶言針鋒相對。比喻雙方策略﹑論點等尖銳地相對。
1.裁縫。
1.亦作"針腳"。
2.衣物上針線的痕跡或縫紉時前后兩針之間的距離。
3.猶針線。
①針和小草。比喻極細小的東西于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②磁石能引針,琥珀能收芥,常以情性投合為針芥相投他倆近年來多次合作,針芥相投。
1.亦作"針芥相投"。
2.《三國志.吳志.虞翻傳》"虞翻字仲翔﹐會稽余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針。"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因以"針芥相投"謂相投契。
1.同"針芥相投"。
1.同"針芥相投"。
1.同"針芥相投"。
一項醫療保健技術。包括針法和灸法。針法是以針形工具,刺入或按壓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著的艾絨或其他可燃材料,溫烤或燒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上述兩者在臨床上經常配合使用,合稱為針灸”。
1.猶言絕妙的縫紉刺繡工藝。
1.亦作"針科"。
2.宋時醫學教育的一個分科﹐專教學生以針灸為人治病。
1.針尾引線的孔。
1.鉗口結舌﹐緘默不語。
寒溫帶針葉林和夏綠闊葉林之間的過渡森林植被類型。由櫟樹、椴樹等夏綠闊葉樹種和云杉、冷杉、松樹等針葉樹種混合組成。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北山地。
1.亦作"針喇"。
2.胡說﹐亂說。一說﹐刺人的話。
1.亦作"針列"。
2.謂密集如細針排列。
1.亦作"針鬣"。
2.指松針。
1.《西京雜記》卷一﹕"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太平御覽》卷八三○引南朝梁顧野王《輿地志》﹕"齊武起曾城觀﹐七月七日宮人登之穿針﹐世謂穿針樓。"后以"針樓"謂婦女所居之樓。
1.古代用羅盤針所指示的航道。明張燮《東西洋考》卷九有"西洋針路"和"東洋針路"。元汪大淵《島夷志格》有專條記述。
1.亦作"針縷"。
2.針和線。
3.比喻細小事物。
4.指縫紉刺繡。
1.亦作"針芒"。
2.針頭如芒。常以喻微細之物。
1.謂以針代耨﹐替人作針線來維持生計。
1.亦作"針女"。
2.縫紉女工。
1.亦作"針盤"。
2.羅盤。
1.亦作"針巧"。
2.謂善于刺繡縫紉。
1.亦作"針紉"。
2.縫紉。
1.一致﹐符合。
1.亦作"針神"。
2.三國魏女子薛夜來及秦朗之母善制衣﹐因以"針神"美稱之。
3.泛指針線活特別精巧的女子。
1.唐代太醫署中向針博士學習針灸療法的人員。
1.針與虱。喻細微之物。
1.亦作"針石"。
2.用砭石制成的石針。古代針灸用石針﹐后世用金針。
3.即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針灸用的石針。
4.比喻擺脫困阨或解除弊病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