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職;盡職守。
1.佐助他人發喪送葬。
1.謂在戰斗中幫助增加聲勢和力量。
1.捐獻財物以救濟災民。
1.猶助桀為虐。紂,殷末暴君。比喻幫助惡人作壞事。
1.即虛字。
1.苧麻布。
1.纻衣與縞帶。《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季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纻衣焉。"后因以"纻縞"為友朋交誼之典。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纖維潔白有光澤,是紡織工業重要原料。
1.苧麻所織之衣。《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纻衣焉。"杜預注"吳地貴縞,鄭地貴纻,故各獻己所貴,示損己而不為彼貨利。"后用為友朋交誼之典。
1.傳說中島嶼名。
1.即橡實,橡子。
1.山名。在浙江省諸暨市南,相傳西施為此山鬻薪者之女。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2.用為西施的代稱,或泛稱美女。
1.指用苧麻和蒲草編成的斗笠。
1.清除廁所。
1.櫟木的果實。亦指櫟實之殼。
1.亦作"眥睚"。
2.怒目而視。亦借指微小的怨忿。
1.眼珠像要突出眼眶。形容瞪大眼睛發怒的樣子。
1.側目而視。表示輕蔑。
1.骸骨;尸體。
1.骸骨;尸體。
1.肉湯。
1.肉瘤類膿瘡。
1.肉瘤。比喻多馀無用之物。
1.指身為宗室而撫綏一方的諸侯。
1.猶言家里人,族人。
1.同族遠房兄弟互稱宗表。
1.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廟祭祀等事,即后世禮部之職。因亦稱禮部尚書為大宗伯或宗伯,禮部侍郎為少宗伯。
2.官名『代官名。掌宗室之事。秦時本名宗正,漢元始四年,改名宗伯。
3.稱文章學問受人尊崇的大師。
4.復姓『有宗伯鳳。見《通志.氏族四》。
1.傳說中祓除災害之神。
1.與君主同宗之臣。
2.世所敬仰的名臣。
明代文學家。字子相,號方城山人,興化(今屬江蘇)人。嘉靖年間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副使。曾統兵擊退倭寇。后七子”之一。作品以散文較為出色,《報劉一丈書》為其名篇。有《宗子相集》。
1.崇奉;趨承。
1.語本《詩.大雅.板》"懷德維寧,宗子維城。"后因以宗子封國,藩屏王室若城,稱為"宗城"。
1.猶嫡傳。
1.即家廟。同族人祭祀祖先的祠堂。
1.同宗的族人,本家。多指從祖﹑伯叔或兄弟輩。
1.宗法的原則。
①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嫡庶來區別親疏、組織社會的法則宗法制度|今封建廢已久,惟世襲者尚可言宗法。②學術、藝術上的效法其詩大率宗法《文選》。
1.實行宗法制度的社會。亦以泛稱封建社會。
1.亦作"宗蕃"。
2.指受天子分封的宗室諸侯。因其拱衛王室,猶如藩籬,故稱。
1.見"宗藩"。
1.宗仰敬奉。
1.對宋代名將宗澤的敬稱。
1.宗子之妻。
2.同姓族人之婦。
1.見"宗干"。
1.猶尊官。
2.猶宗匠,宗師。指文章學術上有重大成就,為眾所推崇的人。
1.先公。《詩.大雅.思齊》"惠于宗公,神罔時怨,神罔時恫。"毛傳"宗公,宗神也。"孔穎達疏"宗公,是宗廟先公。"馬瑞辰通釋"宗公即先公也。言其久則曰古公,言其尊則曰宗公。"唐李舒《唐德明興圣廟樂章.德明酌獻》"清廟奕奕,和樂雍雍。器尊犧象,禮屬宗公。"一說為大臣。
1.指掌禮﹑樂的職官,如三代的宗伯﹑漢代的太常等。
1.貫串其間的主旨。
1.同姓諸侯國。因與天子同宗,為其支庶,故稱。
2.猶祖國。亦兼稱國家,朝廷。
1.大姓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