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岳。
1.謂樂聲之高低抑揚依隨歌詠而變化。
1.謂相依。
1.抑郁憂悶。
1.照舊;仍舊。
1.依靠;憑借。
1.依據;沿襲。
2.仿佛;隱約。
3.大約;大概。
4.形容情意纏綿。
1.同意,允許。
1.謂按照他人詩歌的韻部作詩。韻腳用字只要求與原詩同韻而不必同字。
1.見"依仗"。
1.《史記.夏本紀》"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張守節正義引《帝王紀》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諸侯斟尋。羿恃其善射……使妔帥師滅斟灌﹑斟尋,殺夏帝相。"《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謂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
1.依托;依附。
1.依靠;倚重。
1.遵照;依據。
1.憑借;仗恃。
1.服從;聽從。
1.堅硬。
1.逶迤。從容自得貌。
1.同"委委"。
2.美好貌。
1.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1.象聲詞。形容雜亂的說話聲。
1.象聲詞。
1.象聲詞。悲泣聲。
1.象聲詞。
1.象聲詞。形容言語難懂。
1.象聲詞。強笑聲。
2.象聲詞。禽鳥聲。
3.象聲詞。搖櫓聲。
1.象聲詞。
擬聲詞。形容讀書聲日咿唔于書塾中。
擬聲詞。形容讀書聲日咿唔于書塾中。
擬聲詞。①形容劃槳的聲音槳聲咿呀。②形容幼兒學話的聲音芳芳已經會咿呀學語了。
1.象聲詞。形容摩擦碰撞聲。
2.象聲詞。鳴叫聲。
1.象聲詞。多形容稚嫩之音。
1.象聲詞。多形容凄惻﹑微弱之聲。
2.呼喚鵝鴨聲。
3.凄清貌。
1.象聲詞。
1.象聲詞。
1.象聲詞。啼叫聲。
1.象聲詞。多形容啼呼﹑鳴叫﹑摩擦等聲。
1.象聲詞。形容人嘆息﹑呻吟或吟詠聲。
2.象聲詞。雞鳴聲。
3.象聲詞。不清晰的人語聲。
1.象聲詞。搖櫓聲。
1.見"咿軋"。
1.戰國時大富商。《孔叢子.陳士義》"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長寒。聞陶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于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滋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于猗氏﹐故曰猗頓。"《史記.貨殖列傳》"猗頓用眞鹽起……與王者埒富。"后以"猗頓"為富戶的通稱。
1.嘆詞。表示贊嘆。
1.漢殿名。相傳漢武帝誕生前,父景帝夢赤彘從云中而下,入崇蘭閣,因改閣名為猗蘭殿◇武帝生于此殿。見舊題漢郭憲《洞冥記》。
2.古琴曲《猗蘭操》的省稱。
3.喻情操高潔之士。
1.古琴曲名。多抒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情。
1.隨風飄拂貌。
2.婀娜貌。
3.猶纏綿。
1.柔美﹑盛美貌。
2.《詩.商頌.那》是殷商的后代宋國祭祀商朝的建立者成湯的樂歌。首句是"猗與那與",后以"猗那"借指祭祀祖先的頌歌。
3.表示贊美之辭。
1.亦作"猗柅"。亦作"猗抳"。
2.猶婀娜。柔美貌。
3.引申為溫柔貌。
1.見"猗狔"。
1.柔美﹑盛美貌。
1.春秋戰國時大富商陶朱公(范蠡)和猗頓的并稱◇用以泛稱富戶。
1.猶依違。遲疑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