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千里馬。少壯的良馬。
2.喻指能力極強的少年人才。
1.英明有為的君主。
1.雄偉勇武。
2.聲音洪亮有氣勢。
3.雄偉壯觀。
1.宏偉卓異。
1.卓然不群貌。
1.雄壯威武的姿態。
2.指雄武的人。
1.謂姿態雄武﹐才華橫溢。
1.猶壯士。
1.杰出的宗匠。
1.雄偉莊嚴。
1.小災害。
2.小挫折。
1.熊背上的脂肪。色白,故名。為珍貴美味。
1.熊車。亦泛指公卿及地方長官所乘的車。
1.方言。無用的人;傻瓜。
1.熊和豹。比喻勇猛。
1.背寬厚如熊。形容人健壯。
湖北江夏(今武漢)人。參加湖北新軍,后加入共進會,任工程第八營總代表。武昌起義中率部打響起義第一槍。民國成立后,任第五旅旅長。先后參加討袁戰爭、護法運動和北伐戰爭。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1.有伏熊形橫軾的車『時為公,列侯所用。南朝梁元帝《玄覽賦》"應鳴鞞于龍角,覆緹幕于熊車。"后亦用以指代地方官。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江蘇甘泉(今江都)人。曾在安徽加入岳王會,后任清軍炮兵隊官,參加光復會。1908年組織安慶新軍起義失敗,赴日本加入同盟會◇在東北被捕就義。
1.熊與螭。均猛獸名。
2.用以喻豪杰。
1.熊的膽。可入藥。
1.山名。在河南省宜陽縣。秦嶺東段支脈。
2.山名。在湖南省。
1.杯名。
1.漢光武帝鎮壓赤眉軍,兵壓宜陽,劉盆子等肉袒降,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見《后漢書.劉盆子傳》◇用為降兵的典實。
1.見"熊辬"。
1.即熊掌。
1.熊掌。
1.即熊白。
1.《宋書.符瑞志上》"﹝文王﹞將畋,史徧卜之曰'將大獲,非熊非羆,天遺汝師以佐昌。'"《史記.齊太公世家》作"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文王卜此吉兆,后遇呂尚于渭之陽◇人訛"非"為"飛",因以"熊飛"謂隱士出山佐世之典。
1.蜂的一種。因全身披有長絨毛,行動緩慢如狗熊,故名。有黃橙色﹑黑色﹑花色諸種類。群居如蜜蜂,有雌蜂﹑雄蜂和職蜂的區別。
2.竹蜂的別名。一種體形較大的野蜂。全體鈍圓肥大≮色,密生柔軟的黑絨毛。翅紫藍色,閃現金色光輝。常鉆穴營巢于竹木的莖桿中。
戲劇教育家,劇作家。江西豐城人。燕京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學習戲劇。回國后歷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主任、四川省立戲劇音樂實驗學校校長、中央青年劇社社長、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長。建國后,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有劇作《一片愛國心》、《王三》、《上海灘的春天》,論著《佛西論劇》、《寫作原理》等。
1.古代豢養猛獸以供校獵之所『長楊宮有射熊館。
2.熊棲息之所。
1.古代飾以熊皮的箭靶。
1.熊與虎。
2.指熊與虎的圖案,古代旗幟上的徽識。因以借指旗幟。
3.比喻兇猛,勇猛。
4.借喻勇猛的將士。
1.喻勇猛之將。
1.喻勇武之人。
1.有熊飾刀環。
1.指生男或生女。語本《詩.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
2.古代傳說中一種生于南方的九首怪蛇。
1.如熊攀樹而懸。形容人臨危恐懼之狀。
2.古代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攀樹而懸。
1.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鴟之回顧。
1.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鳥之伸腳。
1.見"熊經鳥申"。
1.同"熊經鳥申"。
1.同"熊經鳥申"。
日本電影導演。畢業于信州大學。1953年從影。執導的主要影片有《忍川》、《望鄉》、《日本列島》、《天平之甍》等。
1.比喻群雄割據的形勢。
1.遼代軍隊名。
1.蒸熟的熊肉。
通稱熊”。哺乳綱食肉目的一科。體軀粗壯、肥大,吻部較長,尾短小,體長15~2米,體重約100~400千克;四肢強有力,用足掌行走;臼齒發達,是食肉目中大型雜食性動物。廣布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如黑熊、棕熊、白熊等。
1.熊肉干。
1.熊和狼。
2.比喻兇惡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