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事情臨近眼前,十分急迫。
1.篤實而仁厚。
1.十分深厚。
1.厚重謹慎。
1.謂生而得天獨厚。
1.非凡的圣明。
①忠誠老實~敦厚。②實在學問~。
1.認真踏實﹐愛好學問。
上中農。
1.富足而有余裕。
1.富足安逸。
自然資源,如森林、礦產等。
1.富庶繁盛。謂地富寶藏,煙煴之氣上達于天。
1.即富弼。宋時名相。曾封鄭國公,故稱。
1.財貨充足。
1.富足而有秩序。
2.用浪費的辦法來治理。謂尚奢侈。
1.指肥沃的田地。
1.富庶眾多。
1.謂錢財多而權勢大。
1.大量的錢財。
1.極有財產﹑勢力的人。《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晉桓﹑莊之族逼,獻公患之。士蔿曰'去富子,則群公子可謀也已。'"杜預注"富子,二族之富強者。"一說富為氏族之稱,富子為人名。楊伯峻注"富子,為桓莊之族中多智術能為謀畫者。彝器有富子豲,方浚益《綴遺齋彝器考釋》卷二十五引此文,又引昭二十六年《傳》鄭之富子,謂富為氏族之稱,是也。但豲則不知何國器。"按,"昭二十六年傳"系"昭十六年傳"之誤。
豐富充足過著~的日子。
1.擁有大量資財的家族;富家。
1.宮名。
1.蝗類的總名。一說,蝗子。
1.寫詩用的筆。
1.征收財物。
1.給予。特指天賦的權利。
1.稟賦。自然具有的資質。
1.亦作"賦材"。
2.天賦,才能。
1.見"賦才"。
1.著色。
1.凡摘取古人成句為詩題,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的試帖詩,因試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有"賦得"二字。亦應用于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遂將"賦得"視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也往往以"賦得"為題。
1.賦稅。調為古代稅收的一種。
1.賦稅的數額。
1.天賦;資質。
1.漢賈誼《鵩鳥賦》序"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鳥飛入誼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鳥也。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后遂用"賦鵩"指仕途失意。
1.指漢代賈誼。泛指仕途失意之人。
1.辭賦和歌曲。
2.泛指詩歌。
1.分配發給。
1.賦稅。
1.《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后因以"賦歸"表示告歸,辭官歸里。
1.見"賦歸去"。
1.晉陶潛為彭澤令,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并賦《歸去來兮》"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后因以"賦歸去"為辭官歸隱之典。
1.見"賦歸去"。
1.見"賦歸"。
1.分配徭役。
1.交納稅金。
1.辭賦家。
1.賦稅。
1.謂征收商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