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宮殿或寺廟正殿兩旁的偏殿。
1.軍事用語。謂將士兵分開為橫線的戰斗隊形。
1.指沒有統屬的或潰散的士兵。
2.指沒有組織而獨自行動的人。
1.傳播。
2.散布;分布。
1.古代無職守或封邑的伯爵。詳"散侯"。
1.見"散布"。
1.隨意閑行。
1.平庸之才。
1.無用之木。常比喻不為世所用之人。
1.分發財物。
1.無固定職務而預朝參的散官。
1.散官。
1.草書的一種。以散筆作草書,也稱飛草。宋蔡襄始創,其法從飛白脫出,自成一家。
1.拄杖散步。
1.未壓制成片﹑團的茶葉。
1.指官府指派的憫勞恤死等事的差使。
1.供散差使用之馬。
1.指戲劇等文娛演出結束,演員下場,觀眾散開離去。
2.引申為結局。
3.比喻生命終結。
1.舒暢。
1.指朝見結束。
1.粗陋的車子。
1.松弛。
1.不成材之樗木。比喻無用之人。常用作自謙之辭。語本《莊子.逍遙游》"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人不顧"。
1.管閑事,說閑話。
1.分支傳播。
1.閑散相隨。
2.隋代小官名。階從九品,主出使。參閱《隋書.百官志下》。
3.宋代官府差役名。
1.宋代官府差役。
1.普遍而廣大。
1.喪服散垂于腰的麻帶。
1.指退官閑居或過隱居生活。
1.散誕。逍遙自在。
1.散淡;浪蕩。
1.亦作"散澹"。
2.悠閑;逍遙自在。
1.方言。開玩笑。
1.見"散淡"。
1.放逸。
1.動搖不定;動蕩不定。
1.亦稱"散小人"。
2.即散燈。
1.兵家謂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作戰,其士卒在危急時容易逃亡離散,故名。《孫子.九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李筌注"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也。"一說無險可守﹐士卒意志不堅﹐易于離散之地∥延錫注"地遠四平﹐更無要害﹐志意不堅而易離﹐故曰散地。"
1.宋代指正雜劇演出之后的零星節目。
1.宋代鉆珠子的行會組織。
1.指棄官隱居。
1.單獨或零散監禁的囚犯。
1.發放。
2.謂在野外放牧。
1.短工。
1.布福。
2.舊時祭祀后,把祭祀食品分給大家吃,叫"散福"。
1.零散歸附。
1.夜間最后一次打更。
1.收工,下班。
2.停工,沒工做。
1.晉及南朝各代雜稅名。
1.設置為儀而不敲擊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