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繼承和發展。1959年首次發現于浙江嘉興馬家浜,故名。陶器以手制的夾砂和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缽﹑盆﹑罐﹑壺﹑豆﹑鬶﹑眀﹑釜﹑鼎和支座等。石器有斧﹑鏟﹑刀等。當時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種植秈稻,并飼養豬﹑狗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很發達。其年代約為公元前4750-前3700年。
1.謂不動一卒﹑不攻一城,完全用智謀使敵降伏。
1.完整。
1.謂固守直道。
1.全部意蘊﹑含義。
1.完全控制。
1.亦作"全能全智"。
2.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1.保全忠貞。
1.保全眾庶。
1.猶全面。
2.整個星期。
1.謂圓通不滯。
1.音韻學用語。指發音時聲帶振動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并﹑定﹑群﹑邪﹑禪﹑從﹑床等聲母均是全濁聲母。
1.整個宗族。
2.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或人民公社在工作或生產活動中形成的全部檔案。
1.三國孫權﹑劉備的并稱。
1.猶權厝。
1.指受到君王寵幸的權貴。
1.權宜,變通。
因時因事靈活變通多年官場生涯,使他深諳權變之術。
1.隨機應變,鋒芒畢露。形容言辭辯捷銳利。
1.謂把持兵權。
2.謂用兵之道。
1.猶權力。
2.猶權利。
1.見"權秉"。
1.有權勢之臣。多指掌權而專橫的大臣。
1.指受君王寵幸而有權勢的人。
2.權力和寵幸。
1.見"權辭"。
1.臨時置棺待葬。
1.權與度。測定物體輕重﹑長短的器具。
2.標準,法則。
1.古代官員居父母喪,喪服未滿,朝廷強令出仕,稱為"權奪"。
1.亦作"權?"。
2.衡器﹑量器。
3.也泛指尺度﹑標準。
1.朝政大權。
1.烽火。
1.有權力的豪門;有勢力的要人。
1.稱量物體的輕與重。比喻比較事物主次,考慮得失等。
1.古時祭祀時所舉的燎火。
1.謂掌握的實權。
1.謂暫時代理其職。
1.亦作"權奸"。
2.指弄權作惡的奸臣。
1.佛法有權﹑實二教。權教為凡夫﹑小乘說法,取權宜義,如《阿含經》是。
1.平衡調節。
2.指臨時的調節。
1.謂敏于應變。
1.猶權力,權柄。
2.指握權柄的人。
1.指親近帝王的權臣。
1.權謀﹑詭詐。
1.雙方權勢相當,不相上下。
1.權位,勢力。
2.指有權力。
3.指職責范圍內的領導和支配力量。
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1.盡一日;整日。
1.謂極壯盛。
1.連續追擊。
2.徹底追究。
1.偏遠的角落。
1.猶貧嘴。指愛說俏皮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