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死心眼。
1.指遠離世俗,遨游山水。
1.《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后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1.人死了,家毀了。極言遭遇之不幸。
1.謂賢臣不在位,則所行善政便會遭到廢棄。語出《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絶也。"后指執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參見"人存政舉"。
1.指帝王。
1.眾人所屬望。
2.為眾人所仰望的人。
3.聲望;威望。
1.謂身份卑微,威信權勢不足以服眾。
1.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1.猶言人微言輕。
地位低的人說話、建議都得不到重視這話說得在理,只是人微言輕,起不了作用。
1.人的地位。
2.指官階﹑職位。
1.指人所特有的自尊心﹑意趣﹑感情和意識等。
1.指禮樂教化。。
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
3.人事。指人世間事。
4.習俗,人情。
地理學分支之一。主要以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研究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僅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1.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為人性﹑教養。十五世紀歐洲始用此詞。指有關人類利益的學問,以別于曾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含義多次演變。現代用作"社會科學"的別稱。
1.指駿馬。
1.即髶髦。
1.古代先驅騎兵披著頭發的裝束。
1.和暢貌。
1.謂雜事糾纏。
1.亦作"冗筆"。
2.謂詩文書畫中多余的筆墨。
1.鄙瑣。
1.亦作"冗辭"。
2.謂不當而無用的言辭。
1.亦作"冗從"。
2.散職侍從官。《漢書.枚皋傳》"三年,為王使,與冗從爭。"顏師古注"冗從,散職之從王者也。"后漢有中黃門冗從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見《后漢書.百官志三》◇亦泛指隨從。
1.亦作"冗瀆"。
2.煩擾不敬。
1.煩瑣冗長。
1.亦作"冗費"。
2.浮費;不必要的開支。
1.亦作"冗膚"。
2.平庸膚淺。
1.亦作"冗復"。
2.累贅重復。
1.亦作"冗賦"。
2.雜稅。
1.無實際職事的空官號。
1.猶言卑污。
2.繁雜不簡凈。
1.謂冗員積聚。
1.猶雜編。
1.亦作"冗賤"。
2.平庸卑微。
3.指卑賤之人。
1.庸劣無能的將帥。
1.亦作"冗劇"。
2.繁重。亦指繁重的職務。
1.亦作"冗濫"。
2.謂過分龐雜而無必要的限制。
1.亦作"冗亂"。
2.猶冗雜。
1.亦作"冗謬"。
2.駁雜謬誤。
1.亦作"冗鬧"。
2.猶繁雜。
1.謂事情繁雜,不得清靜。
1.亦作"冗剩"。
2.指冗員。
1.亦作"冗瑣"。
2.繁雜瑣碎。
1.亦作"冗阘"。
2.松散拖沓。
1.亦作"冗蕪"。
2.瑣碎雜亂。
1.亦作"冗務"。
2.指一般事務。
1.亦作"冗細"。
2.繁雜細碎。
1.謂繁冗可厭。
1.亦作"冗員"。
2.指無專職的散吏。
3.指多余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