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傾側;偏斜。
2.謂偏頗;片面。
1.亦作"鼎亨"。
2.鼎鑊之刑。
1.煉丹容器。
1.相傳商傅說以調鼎烹飪之事向武丁喻說治國之理◇遂以"鼎飪"喻治理國政或治國的大臣。
1.已經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
1.鼎中之食。
1.輪流設樂集妓,謂之鼎社。
正當興盛或強壯~時期ㄧ春秋~(正當壯年)。
1.鼎中所盛之物。語出《易.鼎》"九二,鼎有實。"
1.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
1.見"鼎食鳴鐘"。
1.力能舉鼎的人。指勇士。
1.指書上關于鼎的記載。
1.指鼎中食品◇常借指政事。
1.指三公之位。
1.《戰國策.秦策一》"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后遂以"鼎圖"指國家的重要器物。
1.指宰相等重要職位。亦借指宰相。
1.鼎中美食。
2.相傳商武丁問傅說如何治理國家,傅以如何調鼎中之味對◇以"鼎味"指國政。
1.指宰相之位。
1.相傳夏禹時以百物之象鑄于鼎,使民知善惡。典出《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杜預注"象所圖物﹐著之于鼎。"
〈書〉革新革故~。
1.《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舊時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泛指事物的破舊立新。
1.興盛。
1.煮牲之器及和羹之器。
1.大姓,大族。
1.舉鼎之具。亦借指鼎。
2.指宰相。
〈書〉有分量的言論。
1.猶鼎食。
1.帝王之大業。
1.見"鼎彝"。
1.《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后遂以"鼎邑"指洛陽。
1.清澈。
1.謂魚游于鼎釜。比喻無生路。
1.猶鼎司。
1.鼎中之魚。比喻瀕于滅亡的人或事物。
1.《文選.丘遲》"而將軍魚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后漢書》'朱穆上疏曰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用之不時,必也燋爛。'《左氏傳》曰'吳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猶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魚幕燕"比喻處于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1.鼎與玉璽。皆傳國之寶。多借指帝業或政權。
1.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箓。
1.舉鼎跳躍。古代的一種雜技。
1.帝王或國家的命運。
1.大賊,國賊。
1.猶大札。舊時書信中敬稱人的來信。
1.見"鼎折覆餸"。
1.《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餸,其形渥,兇。"孔穎達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后以"鼎折覆餸"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1.見"鼎折覆餸"。
1.頂真。詩文中的一種修辭格◇一句首字即用前一句末字。亦稱聯珠格。
1.三方相爭。
1.鼎之三足。
1.大治。
〈書〉三方面對立。鼎有三足,所以叫鼎峙。
1.《書.高宗肜日》"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孔穎達疏"高宗既祭成湯,肜祭之日,于是有雊鳴之雉在于鼎耳,此及怪異之事,賢臣祖己見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變異,則正其事而異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災異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