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得起寒冷。
1.審查評議。
1.辨別音調。
2.通曉詩的音韻。
3.審定字的讀音。
4.謂識別清議之聲﹑輿論之聲。
1.傳說北魏夏陽人盧汾與友人夜飲,聞槐樹空中有笑語絲竹之音,俄見衣青黑衣女子出槐,與相問答,引其入穴,見宮宇豁開,數十人立屋之中,其額號為"審雨堂"。正歌宴間,聞大風至,堂梁傾折。醒后見庭中古槐為風折大枝,中有一大蟻穴。見《太平廣記》卷四七四引《妖異記.盧汾》◇以"審雨堂"喻指虛幻之事。
1.審判結論。
1.指太子的師傅對太子的明白開導。語本《禮記.文王世子》"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喻,通"諭"。
1.明白地告知。
1.審查閱讀。
1.審察選擇。
1.明確責任。
2.猶審問。
1.明察正直。
2.精審而正確。
3.猶審定。
1.由審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確知。
1.審問。
1.拱形石或拱形石橋。
1.石砌的水溝。
1.石山之間的谷道。
1.堅硬的巖石。
1.東周初秦國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個,上刻籀文四言詩,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2.鼓形大石。
原址在湖南衡陽縣北石鼓山。唐元和年間李寬在山頂建屋讀書。宋至道年間李士真在此創建書院,景棠曇淙首詿兔石鼓書院。《文獻通考·學校》列為宋初四大書院之一。南宋末書院毀于戰火,元明時興時廢。清代重建。抗日戰爭中被毀,現已辟為公園。
戰國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稱。共十塊石,每塊刻四言詩一首,體制與《詩經》相近,詠秦國國君游獵情形,因也稱獵碣”。所刻字體為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結構嚴謹,歷來受到書法評論家的高度評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1.漢宮觀名。在甘泉宮中。
2.石門。
1.石制的棺。
1.見"石館"。
1.石級;石臺階。
1.即石撞。
1.謂仙女居住的巖洞。
1.即莽草。
1.亦作"石磙"。
2.石制滾壓農具。
1.見"石滾"。
1.石筑的外城。亦喻堅固如石。
2.見"石槨"。
1.亦作"石槨"。亦作"石郭"。
2.石制的外棺。
1.方言。淺石洞。石洞形似人張口呵欠,故稱。
1.亦作"石圅"。
2.石制的匣子。
1.見"石函"。
1.石砌的蓄水池。
1.因空氣濕度大而凝聚在石上的水珠。
1.兩岸砌石的河道。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天山中段北麓、瑪納斯河西岸。1976年設市。人口553萬(1995年)。為瑪納斯農墾區工農結合的新型城市,有紡織、電力、化學、機械、制糖、造紙等工業。被譽為戈壁灘上的明珠”。
1.山間石谷。
1.凹石積水而成的小潭。
2.硯的別稱。
1.即孫悟空。因系仙石所產石卵化成,故稱。
1.路旁記里的石堆。亦泛指用作表識的石堆。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多節,綠褐色,開白花,花瓣的頂端呈淡紫色。莖可入藥。
1.湖名。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吳縣與吳江縣之間,西南通太湖,風景優勝。相傳為范蠡入五湖之口。宋范成大晩年居此,孝宗書"石湖"二字以賜,因自號石湖居士。
1.宋詩人范成大的號。參見"石湖"。
1.詞牌名。宋姜夔為范成大慶壽的自度曲。范號石湖居士,因名。也指范成大本人。
1.石刻的虎。古代帝王及貴族﹑官僚墓前的石刻群中往往包括石虎。
2.似虎的石頭。
1.后趙石虎營建的宮殿。
1.上古傳說中的地名。
2.見"石戶農"。
3.石門。
1.《莊子.讓王》"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石戶之農……以舜之德為未至也,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返也。"后因以指稱高士。
1.一種質堅如石的大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