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惱恨貌。
1.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
1.墳墓所占的土地。
1.墓志的蓋。
1.舊指以看風水擇墓地為職業的人。
1.指祭文,悼詞。
在墳墓前祭祀。也指掃墓清明墓祭先父母于姑蘇之靈塔。
1.指墓碑上的刻文。
1.墓穴;墳墓。
1.墓穴。
1.塋地周圍界域的標志。
1.指相鄰墓地的墓主。
1.陵墓。
1.墓旁之屋。古人為守父母﹑師長之喪,筑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
1.墓道之門。《詩.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鄭玄箋"墓門,墓道之門。"晉潘岳《寡婦賦》"墓門兮肅肅,修壟兮峨峨。"文斐《哭太一次獄中原韻》"國魂未返人先逝,空聽寒鴉悲墓門。"一說,墓門為陳國城門名。參閱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2.春秋時鄭國城門名。
1.刻在石上埋入墳中的文字。銘是韻文,用于對死者的贊揚﹑悼念等。
1.墓地植的樹木。
1.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此謂墓地之樹,大可兩手合圍◇因以"墓木已拱"為慨嘆人逝已久之詞。
1.古代陵墓前的石建筑,通常左右各一。
1.墳地上供祭掃用的房舍。
1.遺腹子。
1.墓志;墓碑。
2.指古墓中刻有畫像等的磚石。
1.猶墓廬。
2.猶墓穴。墳墓中放棺槨的處所。
1.猶墓道。
1.墓地,墳地。
1.墓前的祭堂。
1.墳地。
1.墓地上的碑亭。
1.墓周院庭。
1.猶墓志。
1.塋地。
1.埋棺材的坑穴。
1.遮蓋墳墓頂端的一種飾物。
1.墓地,塋地。
1.殉葬用的偶像。喻指犧牲品。
1.墓地,墓區。
1.有墳墓的園地。
1.考古學上指墳墓。
文體名。包括志和銘兩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死者姓名、籍貫、生平等。銘用韻文撰寫,以贊揚、悼念或安慰死者之詞總括全篇。但也有只用志或銘的。
1.漠北。幕,通"漠"。古代泛指蒙古大沙漠以北地區。
戲劇創作和演出的一種方式。特點是沒有固定臺詞,由演員按劇情提綱,在舞臺上即興編詞演出。因無固定臺詞,演出時劇情常有變動。中國早期話劇(新劇)的演出大都采用幕表制。
1.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桓宣武與郗超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謝安﹑王坦之入,擲疏示之。郗猶在帳內。謝都無言,王直擲還云'多。'宣武取筆欲除,郗不覺,竊從帳中與宣武言。謝含笑曰'郗生可謂入幕賓也。'"后因以"幕賓"指官府參謀顧問人員。明清后亦以稱幕友。
1.制帷幕用的布。
2.指舞臺上的幕。亦指放映電影用的大幅白布。
1.臨時搭起的帳篷。
1.指隨從。
1.指當幕友的一套本領。
1.南宋帝王舉行郊祀時架設的房屋,上下四周圍以帷幕,以象宮室,故稱。
1.遼朱遵度的外號。
日本封建時代的一種軍事集權政治制度。在這一制度下,統治大權歸封建武士首領將軍”,天皇形同虛設。因將軍居處稱為幕府”,所以稱幕府制度”。從1192年開始,歷經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前結束。
1.覆蓋。
1.張帳幕用的長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