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限度地亂要價。常形容所提出的條件﹑要求過高。
1.四時指春﹑夏﹑秋﹑冬;八節(jié)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1.蔓菁別名。
1.謂一日之內(nèi)有四季的氣候變化。
1.漢祭宗廟時所用的樂舞之一。
1.本指一年四季的氣象,后以"備四時之氣"喻指人的氣度弘遠。
1.神名。主四時。秦漢所祠的八神之一。
1.舊指婦女孝友﹑柔謙﹑外和﹑內(nèi)敏四德。
2.指近體律詩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皆寫實在景物的情況。
1.佛教稱食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思食;四﹑識食。或稱段食﹑更樂食﹑念食﹑識食。見《法苑珠林》卷一一八。
1.佛教語。指諸天﹑三世諸佛﹑畜生﹑鬼神之食時。《法苑珠林》卷五五"食有四種旦,天食時;午,法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
1.相傳為黃帝的四個史官沮誦﹑倉頡﹑隸首﹑孔甲。
2.《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的合稱。
油畫。德國丟勒作于1526年。以雙屏形式表現(xiàn)耶穌的門徒約翰和彼得、保羅和馬可。這四個代表正義和仁愛的形象,巨人般充滿在狹長的畫面里,頂天立地,具有紀念碑意義。
1.舊說《詩經(jīng)》有四始,各家說法不一(1)指"風"﹑"小雅"﹑"大雅"﹑"頌"。《大序》"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孔穎達疏引鄭玄《答張逸》云"四始,'風'也,'小雅'也,'大雅'也,'頌'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2)指"風"﹑"小雅"﹑"大雅"﹑"頌"的首篇。《史記.孔子世家》"《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2.(3)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魚》﹑《鴻雁》。《大序》"是謂四始。"孔穎達疏"《詩緯泛歷樞》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巳,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緯》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義,以《詩》文托之。"
3.指農(nóng)歷正月旦(正月初一早晨,為歲始)﹑冬至﹑臘明日(臘日的第二天)﹑立春。
1.指禹﹑契﹑皋陶﹑后稷。
2.指石戶之農(nóng)﹑北人無擇﹑卞隨﹑務光。
3.指伍子胥﹑輔果﹑穆生﹑鄒陽。
4.指蜀中四士司馬相如﹑嚴君平﹑王褒﹑揚雄。
5.指吳中四士包融﹑賀知章﹑張旭﹑張若虛。
1.封建帝王崇奉儒學,專為孔﹑顏﹑孟﹑曾四姓分別設立的學館。
1.四代。
2.佛教語。指所謂圣世(釋迦在世時代)﹑正世(釋迦滅后一千年間)﹑像世(次一千年間)﹑末世(次一萬年間)。
1.東漢袁紹,自其高祖至父輩,四代皆有居三公位者,時稱"四世三公"。
長篇小說。老舍作。1947年發(fā)表。小說以抗戰(zhàn)時期淪陷后的北平為背景,描寫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家所發(fā)生的一系列變故老實忠厚的兒子祁天佑被日本軍逼得投河自盡。三個孫子中,善良正直的祁瑞宣因不愿為日本人做事,差點死于獄中;血氣方剛的祁瑞全投軍抗日;奴顏事敵的祁瑞豐最后死于日本人之手。作品反映了抗戰(zhàn)時期廣闊的社會畫面,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1.古代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
2.指科舉中的四級考試。
1.四種守衛(wèi)的方法。
2.猶四方。
3.星名。
1.古人以龍﹑虎﹑鳳﹑龜四獸為動物之首,陰陽家則附會成天上蒼龍﹑白虎﹑朱鳥﹑玄武四星宿。
2.指虎﹑豹﹑熊﹑羆。
1.《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合稱。南宋理學家朱熹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后用作學習的入門書。元皇慶二年定考試課目,必須在"四書"內(nèi)出題,發(fā)揮題意規(guī)定以朱熹的《集注》為根據(jù)。明清相沿不改。
2.指四部書。
1.明清科舉考試所用的文體。多取"四書"語命題,亦稱八股文﹑時文。詳"八股"。
儒家的主要經(jīng)典。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即《詩》、《書》、《禮》、《易》、《春秋》。長期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教科書,并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根據(jù),其中也保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
1.宋初各地所設書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岳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府書院(又稱睢陽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最著名,合稱四書院。宋王應麟《玉海.宮室.宋朝四書院》"國初斯民新脫五季鋒鏑之厄,學者尚寡,海內(nèi)向平,文風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閑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shù)十百人,嵩陽﹑岳麓﹑睢陽及白鹿洞為尤著天下,所謂四書院者也。"一說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陽)﹑應天﹑岳麓四書院。參閱《文獻通考.學校七》。
1.指少皞氏后世的四個子孫,曾分別受任為木正(句芒)﹑金正(蓐收)﹑水正(玄冥)之官。
1.見"四輪"。
1.詩﹑書﹑禮﹑樂四種經(jīng)術。
2.治國的四種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術。一曰忠愛,二曰無私,三曰用賢,四曰度量。"一說指忠愛﹑無私﹑用賢﹑簡能。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治道.四術》。
3.指四方的通道。
1.猶四起八拜。
1.山名。在安徽和縣北七十五里。
1.指司命﹑司祿﹑司危﹑司中四星官。
2.見"四司六局"。
3.道教謂天帝的禁宮。
4.明代內(nèi)府職官名。指惜薪﹑寶鈔﹑鐘鼓﹑混堂。參閱明劉若愚《酌中志.內(nèi)府衙門職掌》。
1.宋代官府貴家設四司六局,為盛大宴會供役。四司指帳設司﹑廚司﹑茶酒司﹑臺盤司,六局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四司六局》﹑宋吳自牧《夢粱錄.四司六局筵會假賃》。
2.明代洪武初年定內(nèi)官之制,凡六局,為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尚宮局二人,總司紀﹑司言﹑司簿﹑司聞四司之事;尚儀局一人,總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四司之事;尚服局一人,總司寶﹑司衣﹑司仗﹑司飾四司之事;尚食局一人,總司饌﹑司醞﹑司藥﹑司供四司之事;尚寢局一人,總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四司之事;尚功局一人,總司制﹑司珍﹑司彩﹑司計四司之事,總稱為四司六局。參閱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中官考一》。
1.指初唐﹑盛唐﹑中唐﹑晩唐。原為舊時對唐詩的分期。明高棅《總敘》"至于聲律興象,文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則有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不同。"參見"三唐"。
1.四肢。
2.指整個身體,身軀。
3.比喻君王的輔弼大臣。
4.指晉衛(wèi)恒所撰《四體書勢》。見《晉書.衛(wèi)恒傳》。
5.指古文﹑篆﹑隸﹑草四種書體。 6.今亦通稱真﹑草﹑隸﹑篆四種書體。 7.集句詩的別稱。
1.見"四肢百骸"。
手腳不勤快,田間作物也認不清。諷刺人不能勞動,不懂實用的知識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成不了大事。
1.四方的天空。
2.即四禪天。
3.道教以東方九氣青天﹑南方三氣丹天﹑西方七氣素天﹑北方五氣玄天為四天。參閱《云笈七簽》卷二一。
1.佛經(jīng)稱帝釋的外將,分別居于須彌山四埵,各護一方,因亦稱護世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咤),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瑠璃),身青色,執(zhí)寶劍;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紅色,執(zhí)羂索;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執(zhí)寶叉。舊時寺廟山門兩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猙獰,又稱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參閱《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諸天會名》﹑《經(jīng)律異相》卷一《四天王》。
1.《周禮.春官.甸祝》"甸祝掌四時之田,表貉之著。"賈公彥疏"四時田即大司馬所云春搜﹑夏苗﹑秋猘﹑冬狩。"后用以指帝王的四季田獵。
1.向四處遠望。
1.指明代御史馮恩。馮擢南京御史,因極論大學士張孚敬﹑方獻夫,右都御史汪鋐三人的奸狀,帝怒,下獄論死。比朝審,鋐當主筆,恩不屈,且罵鋐,歷數(shù)其罪。恩出長安門,士民觀者如堵,皆嘆曰"是御史,非但口如鐵,其膝﹑其膽﹑其骨皆鐵也。因稱'四鐵御史'。"參閱《明史.馮恩傳》。
1.十分穩(wěn)當﹑妥貼。
1.見"四亭八當"。
1.謂與四方相通。
1.四面八方都有路相通。形容交通方便,暢達無阻。
2.比喻事理融會貫通。
1.四通八達。形容交通暢達無阻。
1.國都近郊四面方百里之地。
1.君王治國安民的四準則。
1.四途。通向四方之路。
1.古代皇帝躬耕有三推之禮,是表示重農(nóng)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歷代相沿,至清胤禎(雍正)又加一推,以后相沿為四推。見《清通典.禮吉四》。參見"三推"。
1.四方;四處。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