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歲序之末。指暮冬。
1.猶銀錠。熔鑄成條塊等固定形狀的白銀。其重數(shù)兩數(shù)十兩不等。
1.亦作"銀菟符"。
2.銀制的兔形兵符。
1.見"銀兔符"。
1.指銀河。
1.銀制的彈丸。
1.銀質(zhì)盛酒器。古代傳說常以為祥瑞之物。政治清平﹐則銀甕出。
1.指蝸牛的銀白色的屈曲的黏液痕跡。
1.銀制的球狀香爐﹐用來取暖兼熏衣被。
1.銀兩的款項。
1.見"銀像"。
1.亦作"銀象"。
2.銀身佛像。
1.提煉銀礦石時遺留在坩堝底的銅﹑鉛質(zhì)渣滓。
1.舊指經(jīng)濟學﹐會計學。
1.鍍銀的鴨形銅香爐。
1.銀礦苗。
1.竹席之美稱。
1.比喻銀質(zhì)或銀色的古箏弦柱。因斜列有如雁行﹐故名。
1.比喻飛機。
1.銀圓。
1.見"銀樣閖槍頭"。
1.見"銀様閖槍頭"。
1.亦作"銀樣閖槍頭"。
2.比喻表面看起來還不錯﹐其實中看不中用的人。閖﹐錫鉛合金﹐即焊錫﹐色白似銀。
1.冶煉礦銀。
1.銀片。
2.指用銀片制成的茶盞﹑熏籠等類器物。
1.光明皎潔的良宵。
1.指水銀。
1.閃光貌。
1.銀質(zhì)的官印。
1.白銀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綬帶。秦漢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以后用作高級階官名號。
1.見"銀罌"。
1.指飛機(多含喜愛意)。
1.一種銀質(zhì)酒器。
1.魚名。俗稱面條魚。魚體細長﹐光滑﹐無鱗﹐白色﹐微透明。頭平扁﹐口大。棲息于近海﹑河口或淡水湖泊。
2.見"銀魚符"。
1.魚袋之一種。以銀飾﹐用以盛放銀魚符。
1.銀質(zhì)的魚符。唐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員佩帶﹐用以表示品級身分。亦作發(fā)兵﹑出入宮門或城門之符信。
1.用銀鑄成的馬蹄形銀錠﹐亦稱馬蹄銀﹐作貨幣流通。重量成色不一﹐大錠重約五十兩。多由各地銀爐鑄造。清中葉以后﹐須經(jīng)公估局鑒定才能流通。
1.亦作"銀元"。俗稱"洋錢"。俗稱"洋鈿"。俗稱"大洋"。
2.銀質(zhì)圓形貨幣的通稱。
1.清代鑄造銀幣的機關。光緒十四﹑五年間(1888-1889)首先設立于廣東﹐其他各省陸續(xù)設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天津造幣廠成立后﹐各省銀元局改為該廠的分廠。
1.銀印。其文曰章『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隋唐以后官不佩印﹐只有隨身魚袋。金銀魚袋等謂之章服﹐亦簡稱銀章。
1.見"銀獐"。
1.錫杖的美稱。
1.帝王詔書的美稱。
1.銀元寶或銀輔幣兌換銀元的貼補﹑折扣。
1.見"銀盂"。
1.指細筆劃的篆書。
2.指針灸用針。
1.銀色的鉦。
2.比喻圓月。
1.用銀裝飾的箏或用銀字表示音調(diào)高低的箏。
1.涂有銀粉的紙。
2.方言。鈔票。
1.銀制的假指甲﹐彈撥樂器用。
1.銀印和朱綬。
2.即硫化汞。無機化合物﹐分子式hgs﹐鮮紅色的粉末﹐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熱升華而得。用作顏料和藥品。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