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律呂之本,指黃鐘。古以黃鐘為十二律之本,其余十一律皆據之以生。
1.工致妥實。
①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部門根據具體情況劃分的施工組織。②工廠車間內按生產過程劃分的生產組織,由若干生產班組組成。
1.見"工長"。
〈方〉①由國家或集體建造分配給職工或居民居住的房屋;工人宿舍;②廠房;工棚。
某些集體經濟組織計算個人工作量和勞動報酬的單位。
蜜蜂中生殖器官發育不完全的雌蜂,身體小,深黃灰色,翅膀長,善于飛行,有毒刺,腹部有分泌蠟質的蠟腺,兩只后腳上有花粉籃。工蜂擔任修筑蜂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哺養幼蟲和母蜂等工作,不能傳種。
(~兒)①時間(指占用的時間)他三天~就學會了游泳。②空閑時間明天有~再來玩兒吧?、邸捶健禃r候我當閨女那~,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作功夫。
1.見"功夫茶"。
1.工程。
1.古代樂官。
1.明清專收客商販運竹﹑木捐稅的稅關,由工部管轄。竹﹑木征稅,自唐德宗時開始。明初設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稅。成化七年(1471年)設蕪湖﹑荊州﹑杭州三局,由工部派員管理,稅收供該部營繕費用,是為工關的權輿。清初沿明制,至鴉片戰爭后,改稱常關。
1.掌管工務的官員。
工人階級的群眾性組織。最早出現于18世紀中葉的英國,后各國相繼建立。一般分為產業工會和職業工會兩大類。
1.古時指紡織業。
1.指登記樂工的名冊。
1.技藝方術。
2.指從事各種技藝的人。
1.百工的技藝。
2.從事各種技藝的人。
戲曲演員表演時的身段和姿勢。也作功架。
指從上班到下班的工作時間以內的(多用于其間的某種活動)~操ㄧ~休息。
機關和企業中的工作人員每天在工作時間內抽出一定時間來集體做的體操。
作件。
手藝工人。
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合稱~系統。
1.指搬運民丁。
1.企業以原材料或半成品委托其他企業加工制造而支付的加工費用。由產品的加工成本﹑利潤和稅金構成。在會計工作中,產品的工廠成本減去原材料成本后的余數,亦稱工繳費。
2.我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國營企業以一定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委托私營企業進行加工所支付的加工費用。
1.精熟敏捷。
1.工資。
①進行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如鋸、刨、犁、鋤。②比喻用以達到目的的事物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
1.主要用來制造刀具﹑量具﹑模具的鋼的統稱。硬度高,耐磨性好,并具有一定的韌性。
專為讀者查考字義、詞義、字句出處和各種事實而編纂的書籍,如字典、詞典、索引、歷史年表、年鑒、百科全書等。
1.精極。
1.亦作"工雀"。
2.鳥名。鷦鷯的別名。
工整的楷書。
教學上對有關工程學科的統稱。
1.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應完成的寫作﹑誦習﹑閱讀等作業。
2.謂宗教徒定時修持。
3.指做佛事。
4.經常從事的各種訓練﹑愛好等。
工業和礦業的合稱~企業。
〈書〉指雙方本領和力量相等,不分上下。
1.精致華麗。
也稱工會主義”。一種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19世紀中葉流行于西歐和美國。主張階級合作,把增加工資、縮短勞動時間、改善勞動條件看成是工人運動的唯一目的,反對工人階級進行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斗爭。
1.舊時地主付給雇農的糧食報酬。
①人工和材料(多用于制訂計劃或計算成本時)。②指工程所需的材料購買~。
工人或職員的工作年數。
1.復姓。春秋遂有工婁氏。見《左傳.莊公十七年》。亦作"工僂"。春秋齊有工僂灑。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1.見"工婁"。
1.猶工人。
1.指器物上銘刻制作工匠的姓名。
1.印制工本。
1.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根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際斗爭的需要,從文藝工作的實際狀況出發而提出的文藝工作方向。它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把立場轉移到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方面來,在思想感情上和工農兵打成一片,創造為工農兵服務﹑表現工農兵,并為工農兵所需要和便于接受的作品。
1.即中國工農紅軍,亦簡稱紅軍。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是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在工人階級政黨領導下的革命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