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聲詞。
1.有名望的人。舊時多指社會上層分子。
2.現泛指有一定社會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
3.指文人,士人。
4.民眾。
1.人,指籍貫說。
人間;世上他已不在人世了|深感人世的不平。也指人生人世原同一夢|人世難料。
1.眾人聚集的地方。
2.舊時交換﹑買賣人口的集市。
①人情世事人事變遷|年紀尚幼,還不解人事|人事無涯生有涯。引申為意識的對象已經昏迷了,人事不省。②人力所及所為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③請托、應酬之事不務學業,競于人事。也指贈送的禮物有什么人事送與老爺|這點人事權且收下。④指男女情欲之事年紀漸長,已曉人事。⑤官員任免升降之事。現指對工作人員管理、使用、考核、獎懲等工作人事更動|人事局。⑥人際關系人事糾紛|處理好人事關系。
1.謂昏迷不醒,失去知覺。
1.禮物。
做事的人人手太少,忙不過來。
1.人的壽命。
2.人長壽。參見"人壽年豐"。
人身保險”的一種。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在保險期內死亡或生存至一定年齡時給付保險金的保險。按給付方式分,有定額保險和年金保險。定額保險的保險金,在被保險人生存至一定年齡或死亡時一次給付;年金保險則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向保險人一次繳納保險費,約定從一定時期起,按年或按月領取一定保險金,至被保險人死亡或一定年限為止。
1.謂處置人事的謀略。
1.即庶人。指百姓,平民。
1.眾人。
2.人的數目。
1.用人做祭品的祭祀。
1.民間習俗;社會風氣。
1.用人架人的辦法搭成的梯子。
2.喻指為幫助他人進步或做成某一事業而作出自我犧牲的人。
1.人的身體。
人的外形的美。主要包括形體容貌美、姿態動作美、風度氣質美等。就人體的自然生成體態而言,人體美屬自然美范疇,是自然美的最高表現形態;但就人體美的本質而言,美的人體是通過其外表表現出的人的精神狀態的美,所以又帶有社會性。
1.佛教語。六道輪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諸世間﹑眾生。
2.人間與天上。
3.指糧食。民以食為天,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民作人,故稱"人天"。
1.眾人所知聞。
2.即民聽,指百姓的視聽。
1.人的頭。
2.人。
3.人數。
1.按人口征收的稅。
1.服徭役的人。
2.庶民,民眾。
1.舊時迷信謂人的靈魂脫離肉體。
1.猶世外。
1.指遠離世俗,遨游山水。
1.《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毛傳"殄,盡;瘁,病也。"鄭玄箋"賢人皆言奔亡,則天下邦國,將盡困窮。"后因以"人亡邦瘁"謂賢者不在位,國家因而衰敗。
1.人死了,家毀了。極言遭遇之不幸。
1.謂賢臣不在位,則所行善政便會遭到廢棄。語出《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孔穎達疏"若位無賢臣,政所以滅絶也。"后指執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參見"人存政舉"。
1.指帝王。
1.眾人所屬望。
2.為眾人所仰望的人。
3.聲望;威望。
1.謂身份卑微,威信權勢不足以服眾。
1.謂身份低下,資望不足。多用作自謙之詞。
1.猶言人微言輕。
地位低的人說話、建議都得不到重視這話說得在理,只是人微言輕,起不了作用。
1.人的地位。
2.指官階﹑職位。
1.指人所特有的自尊心﹑意趣﹑感情和意識等。
1.指禮樂教化。。
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
3.人事。指人世間事。
4.習俗,人情。
地理學分支之一。主要以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研究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僅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1.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為人性﹑教養。十五世紀歐洲始用此詞。指有關人類利益的學問,以別于曾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含義多次演變。現代用作"社會科學"的別稱。
1.指駿馬。
1.即髶髦。
1.古代先驅騎兵披著頭發的裝束。
1.和暢貌。
1.謂雜事糾纏。
1.亦作"冗筆"。
2.謂詩文書畫中多余的筆墨。
1.鄙瑣。
1.亦作"冗辭"。
2.謂不當而無用的言辭。
1.亦作"冗從"。
2.散職侍從官。《漢書.枚皋傳》"三年,為王使,與冗從爭。"顏師古注"冗從,散職之從王者也。"后漢有中黃門冗從仆射,以宦者任之,秩六百石。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見《后漢書.百官志三》◇亦泛指隨從。
1.亦作"冗瀆"。
2.煩擾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