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星命家認為有沖克禁忌的兇日。
1.第一次。
1.猶拂曉。
1.猶初級。
也稱基礎教育”。對受教育者實施最初階段的教育。在中國,對兒童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為小學,對青年、成人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為工農速成初等學校、業余初等學型識字學校,施以相當于小學程度的教育。
1.見"初級小學"。
1.佛教語。謂修行過程十個階位中的第一階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干慧地"為"初地";大乘菩薩"十地"中,以"歡喜地"為"初地"。
2.佛教寺院。
1.謂國家方始平定。
2.佛教謂入定之初。
1.孟冬,冬季的第一個月。
1.蓮花初放。喻詩詞清新可愛。
1.法律上指第一次犯罪,對累犯﹑再犯而言。
2.指第一次犯(錯誤)。
1.喻首次,初次。
1.即頭伏。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或指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之間的十天時間。
1.謂開始或首先履行﹑從事某項事務。
2.未入仕時的服裝,與"朝服"相對。
3.山嫁前穿的衣服。
4.佛教指俗裝,與"僧衣"相對。
1.亦作"初藳"。
2.指草稿,未定稿。
1.見"初稿"。
1.舊時毎夜分為五個更次。晩七時至九時為"初更"。
1.最初之供詞。
在重慶市大足縣西北北山上。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峰、營盤山,長500米。始建于晚唐,盛于兩宋。共二百九十窟龕,造像近萬軀。還有碑碣《古文孝經》石刻,是世界僅存的古本。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北山移文》的省稱。
哺乳動物,形狀似山羊而大,雄雌都有角,雄的角大,向后彎曲,生活在高山地帶。也叫羱(yuán)羊。
1.《北山移文》的省稱。
1.大社以北六里所建的祭祀土神的社壇。
1.北方的音樂,北方的樂歌。
1.指尚書省。因尚書省在宮闕之北,故稱。
1.出使北國。亦指出使北國的使臣。
2.北國的使者。
1.古代在堂北的居室。
1.頭朝北。古禮,人死入葬,尸體頭朝北,故北首為死人之象。
2.猶北向。
3.謂降服。
4.方位詞。北頭,北面。
1.到北方狩獵。
2.借指向北進軍。
3.皇帝被擄到北方去的婉詞。
1.北方;北方之地。
1.指唐內侍省。因設在皇宮之北﹐故名。
1.監獄名。
2.大理寺的別稱。
3.指寺院位置在北者。
4.寺名。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舊城北部。舊名報恩寺。寺內有北寺塔為游覽名勝。
1.原名報恩寺塔。在江蘇蘇州市舊城北部北寺內,為蘇州名勝。相傳為三國孫權之母吳夫人建造,現存建筑是南宋紹興年間所重修。八面九層,可供登臨。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樓閣式磚木結構古塔。
1.東漢黃門署屬下的監獄。主鞫禁將相大臣。因署在宮省北﹐故名。
朝代,公元960-1127,自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起,到欽宗(趙桓)靖康二年止。建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1.指塞翁。
1.猶塞翁失馬。喻因禍得福。
1.北方的星宿。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
北太平洋的西風漂流,黑潮的延續。東至太平洋東部分為兩支一支北上,稱阿拉斯加暖流;一支沿北美南下,稱加利福尼亞寒流。
1.建于城北的祭壇。為戰時祈勝祭壇之一。《墨子.迎敵祠》"敵以北方來,迎之北壇,壇高六尺。"孫詒讓間詁引《孔叢子.儒服》"孔子高對信陵君問祈勝之禮,云'先使之迎于適所從來之方為壇,祈克于五帝,衣服隨其方色,執事人數從其方之數,牲則用其方之牲。'"亦為祭祀地神之所。
1.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名。
2.復姓『有北唐子真。見《通志.氏族三》引《英賢傳》。
①古代居室東房的后部,是婦女盥洗的處所,后因指主婦居留之處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疏。②母親的居室北堂侍膳侵星起,南畝催耕冒雨歸。也用來代指母親北堂千萬壽,侍奉有光輝。③泛指北邊的屋子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
類書名。唐初虞世南輯。一百六十卷。分十九部,八百八十二類。摘抄唐代以前群書,匯集可供作詩文時參考、采用的詞藻、典故。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類書。
1.指萱草。語本《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諼草,即萱草,俗名忘憂草。
2.借指母親。
1.見"北庭"。
1.指漢代北單于所統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數民族所統治之地。
3.唐方鎮名。屬隴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護府﹐節度使例兼北庭都護﹐故通稱北庭。轄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護府境內諸軍鎮﹑守捉。其地后入回紇,繼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時漢人稱之為北庭。
唐代設于天山北路的軍政機構。公元702年,武則天為加強對西北邊疆控制而設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一說今里海)的廣大地區。安史之亂后先后為回紇、吐蕃攻占。
1.泛指北部地區。
1.明堂的北門。
2.明清科舉制對順天(今北京市)鄉試的通稱。
1.赤道以北的緯度或緯線。與"南緯"相對。
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鮮卑人拓跋珪所建,后來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參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