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為個人或小集團打算的各種想法。
1.比喻心靈手快。
1.鷹的目光。
2.比喻兇橫的眼光。
1.威武貌。
2.武事的代稱。
3.逞威;大展雄才。
4.古代武官名號。三國魏曹操曾拜曹洪為"鷹揚校尉"。見《三國志.魏志.曹洪傳》。隋煬帝時改驃騎將軍為"鷹揚校尉"﹐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后又改為"鷹擊郎將")。見《隋書.百官志下》。
1.隋開皇中置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二將軍。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驃騎府為鷹揚府,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鷹擊郎將),隸于各衛,統領府兵。唐代改稱折沖府,其主官改稱折沖都尉﹑果毅都尉。參閱《隋書.百官志下》。
1.如鷹飛揚,似虎雄視。形容威武奮勇。
1.科舉制度中,武科鄉試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
1.舊時在我國市面上流通過的墨西哥銀幣。正面圖案為凸起的鷹。泛指銀元。
1.鷹和鷂。泛指猛禽。
2.指獵鷹。
1.假鷹。用以驅雀。
1.鷹與鹯。比喻忠勇的人。語出《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2.比喻兇殘的人。
1.如鷹之棲止。形容威武。
1.比喻兇狠地攫取和吞沒。
1.嫩茶。因其狀如鷹爪,故稱。
2.常綠灌木。攀緣莖,葉子長橢圓形或寬披針形,花淡綠色至淡黃色,有濃厚的香味,可提取香精,也可用來熏茶葉。通稱鷹爪花。也叫鶯爪。
1.一種短毛羊皮。因毛像鷹爪而得名。
1.鷹爪茶。
1.見"鷹嘴"。
1.形容筆力遒勁。
1.亦作"鷹觜"。
2.茶名。
1.嬰兒。
1.嬰孩。引申為幼小。
1.幼兒。
1.水杳遠貌。
1.植物名。落葉藤本,枝條細長有棱角,葉掌狀,有三到五個深裂,緣有鈍鋸齒,下面密生灰白色綿毛,果實黑紫色。俗稱野葡萄﹑山葡萄﹑山櫐。可釀酒,亦可入藥作滋補品。莖的纖維可做繩索。
1.象聲詞。
1.逢迎阿諛。
1.猶言阻擋妨礙。
1.迎見禮拜。
1.迎接天子車駕。
1.迎接賓客。
2.特指妓女接客。
1.逆潮流而上。
1.指迎娶之車。
1.謂迎奉接待。塵,來客車馬揚起的塵土。
1.侵晨,黎明時分。
1.猶迎靈。
1.仰承。
2.指迎合。
1.古代祭禮之一。古人以春配應五方之東﹑五色之青,故于立春日,天子率百官出東郊祭青帝,迎接春季到來。
2.后世地方官例于立春前一日,率士紳僚佐,鼓樂迎春牛﹑芒神于東郊,謂之"迎春"。
3.迎候春天。
4.迎新年。
5.花名。即迎春花。 6.花名。辛夷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辛夷》。
1.花名。落葉灌木,枝條細長成拱形,小枝有角棱。葉對生,小葉三枚,卵形至長橢圓形。花黃色,鮮艷,早春先葉開放,故名。
1.宋時一種傀儡的名稱。
1.詞牌名。始見于宋柳永《樂章集》。雙調五十二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后段四句三仄韻。共七體。字數有五十﹑五十一﹑五十三之不同。又名《辟寒金》﹑《舞迎春》﹑《辨弦聲》﹑《攀鞍態》。
1.猶迎候。
1.迎接導引。
1.迎戰敵人。
1.迎送;接待。
1.目迎。
1.古代祭禮之一。古人以冬與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天子率百官出北郊祭黑帝,迎接冬日到來。
2.猶入冬。
1.猶迎戰。
1.犬迎人而吠。《楚辭·九辯》"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王逸注"讒佞歡呼而在側也……迎吠,拒賢人使不得進也。"《隋書·食貨志》"人愁不堪,離棄室宇,長吏叩扉而達曙,猛犬迎吠而終夕。"后以"迎吠"指奸邪。
1.漢代樓觀名。
2.逆風;對著風。
3.指納涼。
4.猶聞風。
5.迅即,馬上。 6.猶隨風。 7.猶接風。
1.舊時新官上任后顯示威風的一種做法。
1.見"迎風簸簸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