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侵吞掠奪。
1.戲鬧玩耍。
1.指唐書法家懷素。懷素繼張旭,善狂草﹐行止顛狂放誕,世稱"顛素"。
2.唐代書法家張旭和僧懷素的并稱。
1.反復思索;斟酌。
1.傾危的高臺。
1.嘴里念叨,心中掛念。
1.猶顛痜。
1.形容老人頭發稀少。童,禿發。
1.點頭晃腦。多用以表示贊同﹑贊賞。
1.見"顛頭播腦"。
1.見"顛頭播腦"。
1.謂倒地而死。
1.傾側翻轉。
2.覆滅。
3.顛困艱危。
4.指陷于顛困艱危境遇的人。
1.頭和尾。
1.困頓危難。
1.下陷。
2.覆滅。
3.指使覆滅。
1.唐代書法家張旭嗜酒,每大醉狂走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世呼"張顛"。見《新唐書.文藝傳中.張旭》◇因以"顛旭"稱張旭。
1.顛頓昏花。
2.即癲癇病。俗稱羊癇瘋。
1.悵惘怨悶貌。
1.見"顛崖"。
1.亦作"顛崕"。
2.高聳的山崖;山崖之上。
1.指竗顏山。古山名。在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面的一支『元狩四年名將霍去病追匈奴至竗顏山趙信城,得匈奴積粟食軍﹐即此山。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1.西周初輔佐文王的大臣泰顛和閎夭的并稱。《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應變將略"裴松之注引晉王隱《蜀記》﹕"昔在顛夭﹐有名無跡﹐孰若吾儕﹐良籌妙畫?"后亦以"顛夭"借指輔國有政績的大臣。
1.同"顛倒衣裳"。
2.到﹐通"倒"。
1.謂在上養在下者。《易.頤》"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兇。"王弼注"養下曰顛。拂﹐違也。經猶義也﹐丘所履之常也。處下體之中﹐無應于上﹐反而養初﹐居下不奉上而反養下﹐故曰顛頤拂經于丘也。"一說﹐顛﹐通"填"。謂以食物填于口中﹐猶言糊口。見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卷二。
1.顛狂放逸。
1.謂放浪形骸地狂飲。
1.隕落,墜落。引申為廢失。
2.翻轉,倒轉。
3.死亡;使倒斃。
4.謂思緒昏亂。
1.墜落;跌落。
2.覆滅;淪喪。
3.死亡。
4.挫折困頓。
1.覆滅。
2.死亡。
1.指唐代書法家張旭。
1.腳朝上頭朝下。謂顛倒失所。
2.翻倒,倒轉。
1.蹦跳。
1.傾覆敗亡。
①跌倒戰敗,顛躓于地。②比喻處境艱難困苦處顛躓之中而意志彌堅。
1.墜落;跌落。
2.謂倒塌,毀壞。
3.比喻覆滅,衰亡。
1.瘋癲的人。
1.顛仆阻塞。
1.穩重著實的樣子。
1.跌倒;倒。
1.同"顛倒"。
2.傾覆。
1.中醫稱頭部疾患。《素問.宣明五氣篇》"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一說指癲狂之疾。
2.指原發性癲癵。巔,通"癲"。
1.顛末。從開始到末尾,謂事情的全過程。
1.形容顫抖。
1.高崖。
1.同一。
1.同"顛越"。
2.隕落。巔,通"顛"。《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群以巔越兮,又眾兆之所咍。"王逸注"巔,殞;越,墜。"一說跌跤。王夫之通釋"巔與顛同,仆也。"高亨注"巔越,跌跤。"
1.山頂和山腳。
1.形容神情癡呆失常。
1.形容言行錯亂。
1.使人癲狂的鬼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