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經典中所稱的四大洲中的南部洲名,因贍部樹得名,為人類等居處。
1.瓠瓜的子。《詩.衛風.碩人》"齒如瓠犀。"朱熹集傳"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潔白,而比次整齊也。"后因以喻美女的牙齒。
1.瓠瓜的葉。古人用為菜食和享祭。
2.《詩.小雅》篇名。《詩》序謂為思念古人"不以微薄廢禮"之詩。
1.用瓠葉等煮成的濃汁食品。
1.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用葫蘆制成的播種工具。俗稱點葫蘆。主要用于谷類和豆類作物的點播。
①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花白色,果實細長,圓筒形,表皮淡綠色,果肉白色,可做蔬菜。②這種植物的果實。有的地區叫蒲瓜。
1.腌瓜。
1.亦作"瓠蘆"。亦作"瓠?"。
2.即葫蘆。一年生攀援草本。夏秋開白花。果實因品種不同而形狀多樣﹐小的可作玩具﹐大的可作盛器或水瓢。果殼入藥﹐主治水腫腹脹等癥。
3.以葫蘆制成的盛器。
1.亦作"嫭大"。
2.美麗盛大。
1.艷麗。
1.亦作"嫭忌"。
2.謂遭人妒忌。語出揚雄《反離騷》"知眾嫭之嫉妒兮,何必揚累之蛾眉?"
1.亦作"嫭姱"。
2.美好貌。
3.夸耀。
1.亦作"嫭眼"。
2.美目。
1.謀臣。
1.夏,《大夏》,禹樂名;頀,《大頀》,湯樂名◇亦指典雅的古樂。
1.舊指評定妓女名次的名單。
指有經驗的花農或花匠。泛指擅長種花的人。
1.舊時對魔術﹑雜耍一類技藝的俗稱。常比喻不正當的手法。
1.指半精半肥的搭花肉。俗稱五花肉。
1.一種像雁而背部有花色斑紋的鳥。常比喻淫賤之人,或借指妓女。
1.花炮。
花萼和花冠的統稱,有保護花蕊和引誘昆蟲的作用。
1.謂開花時期所吹來的風。鞴,鼓風吹火之器。
1.織造花色織物時所繪的織花樣稿。俗稱紋樣。
①(~兒)帶花紋的邊緣瓶口上有一道藍色的~。②(~兒)手工藝品,編織或刺繡成各種花樣的帶子,通常用做衣服的鑲邊。③(~兒)印刷用語,文字圖畫的花紋邊框~新聞。④〈方〉銀圓的俗稱。
1.外國銀元的別稱。當初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中鑄頭像,四周有花邊,故名。
1.精美的馬勒。
1.花蕾。
1.見"花不楞登"。
1.有花紋或花樣圖案的布。
1.指清乾隆年間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戲曲劇種。
1.花凋謝,月不圓。比喻錯過美好時光。
2.花凋謝,月不圓。比喻夫妻感情破裂。
指供觀賞的花和草。
用茉莉花等鮮花熏制的綠茶。也叫香片。
1.婦女的頭飾。由兩股合成,上有飾物。
2.嫁接花木時所用的嫩枝。
1.種花賣花的鋪子。
2.方言。指跳舞的場地。
1.舊俗以農歷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故稱此日為"花朝節"。
1.見"花朝月夕"。
舉行喜慶典禮或迎接貴賓時特別裝飾的汽車、火車或馬車。
1.指春天的美好時光。
1.見"花朝月夕"。
1.見"花癡"。
1.一種蛀蟲。又稱蠹魚,喜食書。體小,身上有銀色細鱗,尾有三毛,和身等長,看去甚美,故稱為"花蟲"。
2.方言§鈴蟲。棉花的主要害蟲之一。
1.即花面。在我國古典戲劇中,多用花面扮演反面人物。
1.制作精致的捶衣杵。亦用以指搗衣聲。
1.指有彩飾的船。
2.舊指載有歌妓招客之船。
1.亦作"花唇"。
2.花巧的嘴唇。謂花言巧語。
1.即五花馬。
1.花哨,艷麗多彩的樣子。
1.同"花攢錦簇"。
1.婦女頭上戴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