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方之土。
2.柔軟之土。
1.懂得堅守常規﹑常道。
2.懂得儒家經典。
1.知道警誡。
1.知交舊友。
1.猶知趣,識相。
1."知貢舉"的省稱。
①覺察;感覺到敲了半晌,方才知覺,答應一聲來了”。②感覺知覺麻木|他暈倒在地,完全失去了知覺。③人對客觀事物各個部分或屬性的整體反映。是幾種感覺的綜合。感覺決定于客觀事物的物理特性,相同刺激會引起同樣的感覺,而知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的態度、知識和經驗。知覺是感覺和思維之間的重要環節,屬認識的感性階段。
1.佛寺中專管接待賓客的僧人。又稱典客﹑典賓。
2.舊時辦理婚喪喜慶等事專管接待賓客的人。又稱知賓。
3.舊時宮中女官名。
1.寺院接待賓客處。
1.《易.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來知德注"凡吉兇之幾,兆端已發,將至而未至者,曰來.吉兇之理,見在于此,一定而可知者,曰往。知來者,先知也。藏往者,了然藴畜于胸中也。"后以"知來藏往"謂對未來有所預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1.指山鵲,傳說此鳥能知未來之事,故名。
1.謂懂得事物間類比的關系,依類推理。
1.才智能力。
1.賞識愛護。
1.蟬的鳴聲。
2.蟬的別稱。象聲為名。
1.官名。"知録事參軍"的省稱。為一種屬官,掌管文書,糾查府事等。至元代不設。
1.智慧和謀略。
1.智慧與謀略。
1.謂正確認識事物的名稱。
2.告知姓名。
3.謂聞知其名聲或名字。
4.聲名為世所知。猶出名。
1.猶言聞名當代。
1.謂懂得事物生滅變化都由天命決定的道理。
2.《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稱五十歲。
1.識天命者無憂慮。語本《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1.舊謂安守命運的分限,樂從天道的安排。
1.指五十歲。
1.智慧和謀略。
1.知道有困難,仍然勇往直前。
1.謂作戰時應見機而動,如果力不能克則應退卻,以免受損失。
2.泛指因遇困難而退縮。
1.智慧才能。
1.《詩.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莊子.天地》"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后常用"知其一不知其二"形容只知道事物的一個方面,而缺乏全面了解。
1.同"知其一不知其二"。
1.同"知其一不知其二"。
1.一種陳述事由﹑傳遞通知的帖子。
1.猶知己,好友。
1.知道具體器物的構成。
2.賞識,器重。
1.智慧技巧。
2.智謀巧詐。
1.知趣。
1."知識青年"的簡稱。
1.了解事件的原委情狀。
2.特指了解有關案件的情況。
3.領情。
1.懂得人情,明達事理。
1.懂情意,善體貼。
1.《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名丘,作《春秋》,后世遂以"知丘"為對作者及其作品深為理解的典故。
①識趣;知進退,不惹人討厭不知趣|他很知趣,打了個招呼就離開了。②領略情趣小娘子也有時回敬幾件知趣的東西。
1.知道權衡輕重。
2.懂得權變。
3.猶掌權。
1.謂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
2.謂懂人事。
3.謂懂得人事變化之道。
1.《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趙岐注"頌其詩……讀其書,猶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論其世以別之也。"謂為了了解歷史人物而論述其有關時代背景。
2.泛指鑒別人物高下和議論世事得失。
1.識別部屬并善于任用。
1.謂能鑒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謂之明智。
1.識別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1.認識一個人能看清其外表,卻難以了解其內心。形容知人之難。
1.道家提倡的一種韜光養晦的處世哲學。
1.才智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