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穹廬。
1.古代泛指齊魯(相當今山東省)地區。
2.指日本。在我國之東,故稱。
1.舊指日本發行的報紙。
①東和北之間的方向風向~。②(dōngběi)指我國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
1.產于我國東北小興安嶺﹑長白山等處的一種虎。體型大,毛色較淡。為鑭聾@類保護動物。
簡稱抗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武裝部隊。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各地先后組織起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日同盟軍、反日聯合軍等抗日武裝。1936年2月統一改稱東北抗日聯軍。并編成第一、二、三路軍。抗日戰爭勝利后,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武裝的統稱。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東北人民和國民黨軍隊部分愛國官兵,組成了名為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數百支抗日武裝,在東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但因缺乏統一領導和各部隊間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潰散。其中一部分,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部分。
中國最大的平原,主體部分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間,南臨遼東灣,由松花江、嫩江和遼河沖積而成,北部稱松嫩平原,南部稱遼河平原。通常將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會合處的三江平原也包括在內。面積約35萬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中國重要農業基地,提供大量商品糧。石油資源豐富。
見第四野戰軍”(1148頁)。
1928年6月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后,其子張學良任東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與南京國民政府商談東北易幟,實現中國統一。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張作相、萬福麟等發表通電,實行易幟,服從國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張學良為主席的東北政務委員會。
1.猶東及。
2.謂傳播到東方。
1.同"東逃西竄"。
1.同"東奔西走"。
1.同"東逃西竄"。
1.謂各奔東西,互不相關。
1.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
1.謂到處奔波。
1.東部邊境。
2.指東部僻遠地方。
1.室東側的墻壁下。
2.指東壁上。
3.指東隔壁的房屋。
4.東邊。
5.星宿名。即壁宿。因在天門之東,故稱。 6.《晉書.天文志上》"東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圖書之秘府也。"因以稱皇宮藏書之所。
1.聽而生愁,怕聽。
1.悲痛。
1.憂懼。
1.比喻憂愁的神態。
1.愁苦的境界。
1.心里憂愁。
2.憂愁之心。
1.悲愁辛酸。
憂愁的思緒莫將愁緒比飛花,花有數,愁無數|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1.慘淡的煙波。詩人以其易于勾起愁思故稱。
1.猶愁容。
1.指艷麗而帶愁容。
2.指略顯凋謝的花朵。
1.詞牌名。即《春光好》。詳"春光好"。
1.詞牌名。即《春光好》。詳"春光好"。
1.憂愁抑郁。
1.猶陰霾。
1.哀吟。
1.憂傷困怠。
1.憂愁。
1.使我發愁。《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王逸注"予,屈原自謂也。"一說猶憂愁。姜亮夫校注"予,諸家以為吾之借字,實不辭。予者,?之借字,《說文》?,憂也。"按,后人皆用王注義。
1.憂傷貌。
1.憂愁怨恨。
1.謂窮困而悲愁。
1.謂色彩慘淡,望之易于引發愁思的煙云。
2.比喻憂郁的神色。
1.形容令人愁悶凄慘的景象。
1.猶愁城。
1.憂懼。
1.憂嘆。
1.含憂默坐。
1.多而重復。
1.稠密重疊;密密層層。
1.一種寄生在稠木上的傘狀菌類﹐可食。
1.方言。汁濃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