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綬。佩系官印的青紫色絲帶。
1.輕柔飄蕩的旗幟。
1.一種高大的野牛。
1.騷亂逼迫。
1.因紛擾而衰弊。
1.順從。
1.騷動﹐騷亂。
1.煩擾。
1.馴服。
1.煩擾牽掛。
1.猶打攪;聒噪。
1.侵擾桅。
1.猶教化。
1.騷亂;煩亂。
1.騷擾。
1.騷擾偷襲。
1.驚恐慌亂。
1.猶擾害。
1.混亂;慌亂。
2.騷擾﹐打亂。
3.謂破壞。
1.馴服百姓。語本《周禮.天官.太宰》"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
2.侵擾百姓。
1.騷亂反叛。
1.見"擾攘"。
1.匆忙疾行。
1.猶吵鬧。
1.亦作"擾穰"。
2.忙亂;匆忙。
3.混亂;騷亂。
1.紛亂貌。語本《莊子.天道》"膠膠擾擾乎。"成玄英疏"膠膠﹑擾擾,皆擾亂之貌也。"
1.煩亂。
1.馴服。
1.安撫。
1.擾亂。
1.猶言習以為常。
1.騷擾性的襲擊。
1.猶馴服。
1.馴服﹐馴養。
1.馴服。
1.和順堅毅。語本《書.皋陶謨》"擾而毅。"
1.擾民惹怨。
1.擾亂;混雜。
1.安定﹐治理。
1.擾亂破壞。
1.擾亂蠱惑。
1.搗亂破壞。
1.煩擾。
1.柔弱貌。
1.方言。形容說話辦事不直截了當。
2.方言。形容言語﹑事情曲折費思索。
1.見"繞朝策"。
1.春秋晉大夫士會因事奔秦,為秦所用。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乃使魏壽馀偽以魏叛而入秦,誘士會返晉。計得逞,士會欲行,秦大夫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按,策有二義,一為策書,即簡策之策;一為馬檛,即鞭策之策『服虔主前一義,晉杜預主后一義。見《左傳.文公十三年》杜預注﹑孔穎達疏◇以"繞朝策"喻指有先見的謀略。
1.方言。纏繞。
2.方言。糾纏。
3.方言″騙。
1.不走最直接的路,改由其他途徑迂回過去。
1.宋代大朝會時,廷下禁衛高聲山呼,響聲如雷,稱為"繞殿雷"。
2.科舉時代,進士錄取后,皇帝召見,按甲第唱名傳呼,稱"臚傳",亦稱"繞殿雷"。
3.琵琶的別名。
1.回旋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