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女性賓客。
2.女子。
1.明代內侍袍服形制之一。褶裥順打,褶上不穿細紋。
1.猶馬廄。語出《周禮.夏官.圉師》"夏庌馬。"鄭玄注"庌,廡也。廡所以庇馬涼也。"
1.形容車馬繁多,非常熱鬧。
1.指圍棋之眼。
2.綾錦名。
戲劇理論家,劇作家。原名馬履,浙江鄞縣人。1928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建國后歷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事業管理局副局長,中國劇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論著有《戲劇概論》、《二黃考源》等,劇作有《母親的遺像》等。
1.馬拉車時套在當胸的皮帶。
1.漢司馬相如與揚雄的并稱。
2.漢司馬遷與揚雄的并稱。
1.指國難。
1.形容混亂或忙亂不堪的樣子。
1.用粗毛布縫制的短衣,賤者所服。
2.袍。
1.專治馬病的獸醫。
1.騎在馬上拱手為禮。
1.螞蟻。
1.地錦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九.地錦》。
1.驛站。
經濟學家。浙江嵊縣(今嵊州)人。獲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經濟系主任,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曾撰文抨擊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建國后,歷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5年后,提出控制中國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主張。著有《新人口論》等。
1.刻作馬形的印紐。
1.掛于馬頸的帶飾。
2.即馬纓花。
1.花名。一名山大丹。
1.見"馬纓花"。
1.昆蟲名。成蟲比一般的蠅大。頭大,身體表面生有細毛,像蜜蜂。口器退化,不攝取食物。多生活在野外。卵產在馬﹑驢﹑騾等的毛上﹐孵出的幼蟲被動物舔毛時帶入體內而寄生在胃里。
1.亦作"馬庸"。
2.猶馬夫。
1.見"馬傭"。
1.據《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載,李專權阻塞言路,"補闕杜琿再上書言政事,斥為下邽令。"因以語動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爭路絶。"后因以"馬慵立仗"為貪戀祿位﹑不敢直言之典。
1.清代對騎兵的稱呼。
1.方言。稱猴子。
1.見"馬如游龍"。
1.蟲名。即馬陸。
1.見"馬辺"。
1.見"馬圉"。
1.亦作"馬圄"。
2.養馬的人。
3.即馬廄。
1.郁金的別名。
東漢大將。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光武帝時任隴西太守,率軍擊敗羌人◇被封為伏波將軍。曾以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自誓,出征匈奴、烏桓◇以六十二歲高齡出征武陵五溪蠻”,病死軍中。
1.據《后漢書.馬援傳》載,建武二十四年,援年六十二,請求率兵出征武陵五溪蠻夷,光武帝念其老,未允。"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因以"馬援據鞍"為老當益壯,思建功業之典。
1.東漢馬援征服交趾,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志。見《后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李賢注引晉顧微《廣州記》◇因以"馬援柱"﹑"馬柱"為典實。
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治今山西永濟),移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光宗、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多作一角半邊之景,人稱馬一角”。亦工人物、花鳥。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有《踏歌圖》等存世。
1.養馬的苑囿。
1.養馬的院子。
1.東漢張奐任安定屬國都尉,聯合羌人擊敗匈奴,羌人頭領感恩而獻馬二十匹﹑金鑜八枚,奐對諸羌首領說"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即以金﹑馬悉數歸還。事見《后漢書.張奐傳》◇因以"馬愿如羊"為官吏從政清廉之典。
1.偷馬賊。
2.指騎馬搶劫的盜匪。
1.一種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上面繃帆布或麻繩等,可以合攏,便于攜帶。
1.即螞蚱。蝗蟲。
2.即馬扎。
1.方言。窩棚。
1.即馬扎。
1.[英merchant]方言。經紀人;買辦。
1.謂騎馬作戰。
1.即馬床。編木制成的墊子,用以防馬受濕。
2.養馬的柵欄。
1.驛站。
1.馬蹄的角質皮。
2.馬蹄鐵。
1.車馬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