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騰挪踩踏。
1.以象骨為飾,或飾以象形花紋的酒器。
1.罌粟花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罌子粟》。
1.象牙制的筆管。亦指珍貴的毛筆。
2.指笛。
1.靈果,仙果。
1.象征天上的弧星。
2.用象牙裝飾的弓。
1.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位較高的官員朝見君主時所執,供指畫和記事。
1.猶象教。
1.謂合乎情理。
1.象牙環。
2.刀環的一種。其形如象。
1.即象結石。象體內的一種物質??捎靡灾颇钪?。
1.借指毛筆。
1.見"象寄譯韑"。
1.《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譯。"后稱翻譯為"象寄譯韑"。
1.象數,遁甲。卜筮﹑占候之類術數的名稱。
1.象王之駕。喻指佛法。
2.指皇帝的車駕。
1.即象笏。
1.古代官員上殿時所佩作儀飾用的劍◇世以木制,裝飾華美。
1.象牙制的席。
傣、景頗、阿昌、布朗、崩龍等族的擊樂器。流行于云南地區。因形似象腳,故名。木制鼓身,羊皮蒙面。形制大小不等。多用于舞蹈時的伴奏。演奏時,斜掛肩上,用手拍擊鼓面,鼓聲宏壯深沉。
1.象馱的轎子。
1.釋迦牟尼離世,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為佛.以形象教人,故稱佛教為象教。
1.象棋的棋局。
1.以象騎列陣進行攻戰的軍隊。
1.謂刻畫其形象。
1.象形香爐的出煙口。
1.見"象廊"。
1.亦作"象郎"。
2.用象牙裝飾的廊殿。
1.象舞的樂曲。
1.相象,比擬。
1.指用象牙飾制的鏡匣。
1.骰子的別稱。
1.刻繪龍形。
2.漢時大宛名馬。
1.亦作"象路"。
2.以象牙為飾的車子,為帝王所乘。
1.見"象輅"。
1.象和馬,后常指騎乘。北魏楊衒之《序》"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一說指財富。見范祥雍校注。
2.指海象與海馬。
1.像事物的容貌。
2.形象;容貌。
1.謂描繪夢中所見者的形貌。
1.以象牙裝飾末稍的弓。
1.皇帝納后,朝諸侯時所戴的一種禮帽。
1.用象革制作的頭盔。
1.《左傳.桓公六年》"以類命為象"晉杜預注"若孔子首象尼丘。"孔穎達疏"《孔子世家》叔梁紇與顏氏禱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污(圩)頂,故因名曰丘,字仲尼,是其象尼丘也。"后因以"象尼"稱孔子。
1.象拉的車◇魏時太皇太后﹑皇太后助祭郊廟時所乘。
2.猶象輅。指帝王車駕。
1.指飼養象的奴隸。
1.飾以象牙的榜牌。
1.北宋時汴京東角樓街巷勾欄之一。
1.見"象棋"。
中國傳統棋種。定型于北宋末年。兩人對局,按照規定地位,在棋盤上各放棋子十六個,其中帥(將)一子,仕(士)、相(象)、車、馬、炮各二子,兵(卒)各五子。棋盤由九條直線和十條橫線組成,中間劃定河界。對局時,由執紅棋者先走,雙方交替走子,以把對方帥(將)殺死或對方認輸為勝,不分勝負為和。
中篇小說。奧地利茨威格作于1941年。1938年希特勒入侵維也納時,b博士被蓋世太保逮捕,送進單人房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本國際象棋譜,便按著棋譜獨自對弈”。終年累月,他腦子里裝滿了棋局,竟至象棋中毒”,患了精神分裂癥。
1.古時觀測天象的儀器。
1.紙錢,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