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日光飛逝。
1.印章。
2.蓋印。
1.猶鉗制。限制約束。
1.陷止;斂藏。
1.意有不足﹐引以為恨。
1.同"坎坎"。象聲詞。
2.不自滿足貌。
1.愁苦﹐痛切。
1.對自己不滿意﹐認為不足。語本《孟子.盡心上》"如其自視歬然。"
1.恭敬而有誠意。
1.《太平御覽》卷三四五引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三國魏徐州刺史呂虔有佩刀﹐有個識刀劍的工匠看了后﹐認為必須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才可佩帶此刀。于是呂虔將刀贈送王祥﹐祥后為司空。祥臨死時又將此刀轉授其弟王覽﹐并說"吾兒皆凡﹐汝后必興﹐足稱此刀﹐故以相與。"后因以"虔刀"比喻贈人的珍貴之物﹐謂使物得其主。
1.恭謹地承受。
2.恭敬地供奉。
3.誠敬地信奉。
1.誠敬。
1.誠敬而純潔。
2.誠實而清潔。
1.誠敬;恭敬。
1.恭敬而謹慎。
1.誠懇祈求。
1.劫掠;殺戮。
1.指不正派的老婆子。猶言賊婆娘﹐多含貶義。亦指鴇母。
1.恭敬貌。
1.誠敬而懇切。
1.敬畏。
1.誠敬而嚴肅。
1.猶虔婆。
1.誠心。
1.猶削除﹐平定。
1.恭敬。
1.裝錢的懸。
1.猶本錢。
1.金錢﹑縑帛。
1.用錢幣占卜。
1.錢幣。布﹐古代一種鏟形的貨幣。
1.金錢財物。
1.指成串的銅錢。
1.穿銅錢的繩子。
2.比喻過分看重金錢的。
3.節肢動物。又名錢龍。身長一寸到二寸﹐由許多環節構成﹐每個環節有一對細長的腳﹐觸角很長﹐生活在墻角﹑石縫等潮濕的地方﹐吃小蟲。
1.銅錢的邊緣。
1.錢幣﹔金錢。刀﹐古代一種刀形錢幣。
1.專營兌換業務的小錢莊。
1.指成串的紙錢。
1.錢幣制度。
1.即錁袋。舊時迷信的人燒給鬼神用的內裝錫箔﹑紙錠等的包封紙袋。
1.指銀錢收入情況。
1.錢幣﹑谷物。常借指賦稅。
2.指錢糧的會計﹐財政的管理。
1.太平天國所設掌管財政的機構。
1.猶小錢﹑銅板。
1.謂錢少不敷流通。
1.金錢。
1.謂租屋取利者。
1.造幣局。鑄造錢幣的機構。
1.形容金錢魔力極大﹐可買通一切。語出唐張固《幽閑鼓吹》﹕"相國張延賞將判度支。知有一大獄﹐頗有寃濫﹐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獄史嚴誡之﹐且曰﹕'此獄已久﹐旬日須了。'明旦視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復來曰﹕'錢五萬貫。'公益怒﹐命兩日須畢。明日復見帖子曰﹕'錢十萬貫。'公曰﹕'錢至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不得不止。'"
1.唐代詩人錢起﹑郎士元的并稱。
1.錢財和糧食。
2.指田賦。舊時田賦﹐或征收粟帛﹐或折征銀錢﹐或二者并征﹐因稱。
3.泛指租稅。
4.指薪水。
5.迷信用品。指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