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榆柳之火。上古炊爨先要鉆木取火。唐宋時風俗,皇帝于清明節取榆柳之火賜給近臣姻戚。
①人的神色、行為流露的跡象形跡可疑|有了這些形跡,事不難查。②指禮貌、規矩正因為我們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跡。
1.謂舉止神情令人懷疑。
1.形表。指舉止行為。
1.舊時以相度地形吉兇﹐為人選擇宅基﹑墓地為業的人。也稱堪輿家。
1.儀容整飭。
1.顯形。
2.顯現﹐流露。
1.猶象教。謂以形象施行教化。
1.謂形體接觸。
1.見"形格勢禁"。
1.猶尸解。古代方士謂修道成仙﹐魂魄離體﹐留下形骸。
1.見"形格勢禁"。
1.身體和影子。借指人。
2.形象﹐樣子。
1.指地理格局。
1.情況。
2.猶形容。
1.形體類別。
1.謂形體受拘牽。
1.亦作"形?"。
2.界域。
3.形跡﹐跡象。
1.即形體。指肉體。
1.外形﹑容貌。
2.風度﹐風格。
3.指表現形式。
1.事物的實在和名稱。古代思想家常用作專門術語﹐以討論實體和概念的關系﹑特殊和一般的關系。
2.指指揮方式﹑方法。
3.即刑名。指刑律。形﹐通"刑"。
1.先秦法家明賞罰的統治法術。謂人君根據臣下的言和行﹐循名責實﹐使各司其職。
1.猶眾生。
2.身軀﹐性命。
1.形狀,款式。
2.描摹。
1.形狀﹐樣子。
1.分析漢字形體的術語。與聲旁相對。指和全字意義有關的字形部分,與聲旁一起構成形聲字。如由形旁"木"和聲旁"公"﹑"百"分別合成"松"﹑"栢"。參見"形聲"。
1.指形體與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亦指軀殼。
1.形和氣。形,指具體物象;氣,指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物質。
2.指精氣﹑元氣。
3.指表情和語氣。
4.形貌和氣質。
1.物質;物體。與精神相對。
2.指有形的器物。
3.指人的形體。
4.猶外形,外表。
1.身體﹐軀殼。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形狀或動作、行為、變化的狀態的詞『語形容詞可以同副詞組合,可以重疊。常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
1.指形體和容貌。
2.體表氣色。
3.形態﹑顏色。
4.樣式﹑色澤。
5.指神態表情。 6.形之于色。謂在臉色﹑表情上顯示出來。
1.見"形而上"。
1.形骸與精神。
2.形貌神情。
3.指造型藝術的外在物象和內在神韻。亦泛指文藝作品的形式和內容。
4.謂形肖神似。
1.身體與性命。
1.形體和聲音;形跡聲響。
2.猶聲勢。
3.六書之一。意符和聲符并用的構字法﹐亦稱象聲﹑諧聲。
1.謂地理位置優越﹐地勢險要。
2.指險要之地。
3.謂山川壯美。
4.指山川壯美之地。
5.謂利用有利的形勢制勝。
1.猶物象。
把概念、判斷、推理轉化成特制的形式符號后,對形式符號表達系統進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消除自然語言的歧義性、不通用性,為不同學科提供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共同邏輯形式,有利于揭示新聯系,導致新發現。
從思維的形式結構方面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它總結了人類思維的經驗教訓,以保持思維的確定性為核心,用一系列規則、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
1.只重形式和現象不管內容和實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1.亦作"形埶"。
2.形態;形體。
3.局勢;情況。
4.指趨勢。
5.指文章的格局。 6.勢力;力量。 7.權勢﹐權位。 8.引申指權貴。 9.氣勢;聲勢。 10.地理狀況;地勢。 11.險要之地。 1
2.指地形險要。 1
3.軍陣;陣勢。
1.宋代對在仕籍的文武官員和州縣豪強人戶的統稱。享有減免租稅﹑差役的特權。
1.猶壽命。
1.謂以舉止﹑神態傳遞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悅。
1.氣數;命運。
1.形式﹑外觀相似。
1.性靈;情愫。
1.指天文歷數的測算。
1.形狀神態;形狀姿態。
2.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
①身體;體態形體雖死,精神猶存|形體訓練。②形狀和結構文字的形體|識字之初,苦于形體之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