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連屬’。
1.謂太陽﹑月亮周圍的光環。是刮風的預兆。
1.風度和胸懷。缊﹐通"藴"。
優美的姿態(多用于女子)~猶存。也作豐韻。
暴風、臺風或颶風過境造成的災害。
1.猶辭藻。
1.指符合規范的言行舉止。
1.德澤。
機車或其他車輛、機器中用壓縮氣體做動力的制動裝置。
1.干枯的樹樁。
1.指由致病因素"風"而引起的疾病。
1.預測風向。
1.猶言裝瘋賣傻。
1.古時菜農用以防風保溫,維護植物生長的一種設備。
在菜畦旁邊用葦子、高粱稈等編成的屏障,用來擋風,保護秧苗。
1.風中行駛的船。
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于五歲以下兒童。冬、春兩季好發。特征是低熱、輕度上呼吸道感染、特殊斑丘疹。
1.即蕁麻疹。皮膚病,癥狀是局部皮膚突然成塊地紅腫,發癢,消退也很快,不留任何痕跡。常常復發。藥物﹑寄生蟲﹑血清﹑細菌感染﹑接觸刺激性物質﹑冷﹑熱等都能引起這種病。
1.猶陣風。
一種玩具,在竹篾等做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
1.風疾的癥候。
1.教化政治。
2.指政績。
1.喻父母死亡,不得奉養。
2.風吹拂下的樹枝。
1.示意;示知。
1.風度舉止。
1.指君主的旨意,意圖。
2.泛指意旨,意圖。
3.風格旨趣。
1.旨意,意圖。
2.風采,風度。
1.側轉其足,形容周圍擁擠。
2.置足,插足。
3.形容因敬重或畏懼而不敢正立。
1.謂設尊只用酒醴,不用玄酒。是禮之簡且古者。玄酒即明水,以其色黑,故稱。
1.旁邊的座位。
2.身邊。
1.即廁籌。
1.大便后用以拭穢之木竹小片。
1.廁所中的坐床。
1.錯雜。
1.廁所。
1.亦作"廁跡"。
2.插足,置身。
1.即廁籌。
1.指操賤役者。
1.置于,列入。
1.便器。
1.置身。
1.交錯裝飾。
1.供人大小便的地方。
1.謂諸物錯雜,充填其中。
1.廁所。
1.匽廁,臭水溝。
1.便器。《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石建﹞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裴髎集解引孟康曰"廁,行清;窬,行中受糞者也。東南人謂鑿木空中如曹謂之窬。"按,《漢書.萬石君傳》顏師古注引孟康注,兩"窬"字均作"牏"。明歸有光《陶節婦傳》"已而姑病痢,六十余日,晝夜不去側。時尚秋暑,穢不可聞,常取中裙廁牏自浣灑之。"清錢謙益《永豐程翁七十壽序》"考其家教,不過使其子孫馴行孝謹,澣廁牏﹑數馬足而已。"一說廁牏指旁室門墻邊的水溝。參閱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萬石君傳》。
1.列入。豫,通"與"。
1.側足,置足。
2.比喻參與某種活動。猶言插足。
1.悲痛;凄涼。
2.寒冷貌。
3.懇切。
1.憂傷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