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管理所掌之職務。
1.鎧甲名。
1.見"棠溪"。
1.棠樹樹蔭。
2.喻惠政或良吏的惠行。
3.《淮南子.覽冥訓》"日入落棠。"高誘注"落棠,山名,日所入]。"后因以"棠陰"指光陰。
1.山楂的一種。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山楂》。參見"棠朹子"。
1.見"棠樹政"。
1.古代士人的一種衣服。
1.堤岸。
1.池塘;低洼地。
1.在山區或丘陵地區修筑的一種小型蓄水工程,用來積聚附近的雨水﹑泉水﹑以灌溉農田。
1.軍事情報。亦指專職傳遞緊急軍情報告的人。
2.邸報。
3.清代自京至省,驛站設有塘兵,沿途接替遞送◇來發行報紙,塘報廢。
4.浙東一帶賽會時,由一個化裝的孩子騎馬先行,預示賽會隊伍即將到來,稱"塘報"。
1.池塘。
1.塘壩。
1.南朝會稽郡興修水利的捐稅。會稽郡本有民間自行攤派工料興修水利的辦法,齊武帝永明二年,太守王敬則將此項物力折錢收歸官府,成為南齊雜稅之一。
即鵜鶘”(1086頁)。
1.用作肥料的塘泥。
1.近海鹽區無山地,鹽民死后在海堤下部掘一缺口將棺材埋入,作為墳墓,稱塘墳。
1933年,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長城各口,并經冷口、灤東地區直逼天津。5月31日,國民黨政府派熊斌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今屬天津)簽訂賣國的停戰協定,將冀東地區劃為非武裝區域。這樣,日軍在察北、冀東地區可自由出入,以便利其控制華北。這一協定史稱《塘沽協定》。
1.火塘里的火。
1.池塘中的污泥,可作肥料。
1.塘壩。
1.指三國魏曹操所作《塘上行》。
1.樂府相和歌辭清調曲名。《樂府詩集》卷三五有曹操《塘上行》五解,又本辭一曲。因首句為"蒲生我池中",故又稱"蒲生行"。
1.明清時駐軍警備的兩種大小不同的關卡。亦泛指關卡。
1.小型蓄水工程。現指塘壩。
1.驛站的兵卒。專備以傳送文報﹑巡更查夜等。
1.挨近﹐連接。
1.一種粗線織的稀疏的窄幅布。舊時用以做手巾。
1.拄撐﹐填塞。
1.用石英﹑長石﹑硝石﹑碳酸鈉等燒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質。涂在鐵質器物上﹐可防銹。廣泛用于日用器皿和醫療及工業設備中。
1.抗擊。
1.抵御﹐抗拒。
1.應付;敷衍。
1.亦作"搪揬"。
2.冒犯;抵觸;接觸。
1.見"搪突"。
1.沖撞﹐冒犯。
1.餅名。即粉餅。
1.池塘湖泊。
1.亦作"溏泄"。亦作"溏瀉"。
2.輕度腹瀉。
1.見"溏泄"。
1.一年生草本植物。初夏開淡紫色花﹐可供觀賞﹐嫩葉莖可作蔬菜﹐種子榨油﹐供食用。又名"菲"。
1.蜀椒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四.蜀椒》。
1.熱灰。
1.熱灰。
1.抵制。
1.石不平貌。
1.口腔共鳴點偏后而洪亮的音。
1.一種用糖和果仁作主要原料制成的食品。
簡稱苷”,又稱配糖體”。一類有機化合物。由糖類和糖類或非糖類有機化合物縮合而成。廣泛存在于植物體中。
1.用麥芽糖制成的瓜狀食品。舊俗用做祭灶神的供品。
1.即冰糖葫蘆。詳"冰糖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