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居上視下看見。
2.謂親臨察視。
1.歌唱吟詠。
1.曼聲誦讀。多指誦讀詩詞,亦指作詩。
2.引申為歌頌。
1.《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后以"詠雩"指吟詩作賦。
1.吟詠和言說。
1.猶言詠月嘲花。
2.指男女談情說愛。
1.指創作詩歌。花和月經常作為詩人歌詠的對象﹐故稱。
1.歌頌贊美。
1.《詩.大雅.靈臺》﹕"王在靈囿﹐麀鹿攸攸……王在靈沼﹐于牣魚躍。"后以"詠沼"為稱頌官吏與民同樂﹑為政不煩之典。
1.謂以詩歌抒發心志。
1.吟詠顧盼。
1.謎面為韻語的字謎。
1.涵泳,沉浸。
1.游泳,涵濡。
1.指螳螂。《韓詩外傳》卷八"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螳蜋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此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車避之。"《莊子·人間世》﹑《淮南子·人間訓》亦有螳臂擋車的記載,后遂稱螳螂為勇蟲。
1.清代地方招募的士兵。
1.勇敢果斷。
1.勇敢的人。
1.謂膽略和干才。
1.勇敢作戰立下的功勞。
1.勇敢為全軍之首。形容勇猛過人。
1.勇敢果斷。
1.勇猛強悍。
1.勇敢強健。
1.《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莊公為勇爵,殖綽﹑郭最欲與焉。"杜預注"設爵位以命勇士。"后用以指武將。
1.勇猛而有氣力。亦指膽量和氣力。
2.指有勇氣的人。
1.勇敢剛烈;壯烈。
2.指勇敢剛烈的人。
1.鼻神名。
1.勇敢和謀略。
1.勇往直前。
1.勇敢有力。
2.指勇武之士。
1.本為佛教語,指奮勉修行。
2.指刻苦修習,猛進不已。
1.勇敢而有謀略。
1.勇敢剽悍。
1.猶勇悍。
1.勇敢沉著。
1.勇敢的士兵◇亦泛指有力氣有膽量的人。
1.勇于隱退;見機急退。
1.奮勇前進。
1.勇敢地一直前進。
1.勇士,武士。
2.勇猛威武。
1.勇敢堅毅。
1.亦作"勇于"。
2.謂臨事不退縮,不推委。
1.見"勇鷙"。
1.勇猛強壯;勇猛剛強。
2.勇猛強壯的士卒。
1.亦作"涌長"。
2.急劇增長。
1.亦作"涌出"。
2.涌冒而出。
1.涌現于心頭的感觸。
1.亦作"涌沸"。
2.翻騰。
3.噴涌出沸騰的水。
1.亦作"涌澓"。
2.涌起洄流。
1.亦作"涌貴"。
2.指物價猛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