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常討論。
1.指荒廢的休耕田。
1.猶饋贈。
1.饋贈;犒勞。
①前朝的舊臣;留戀舊時代的老人周公旦進殷之遺老,而問殷之亡故|二人皆系前清遺老。②飽閱世變的老人使垂白遺老,再逢大寶之安|坐中皆遺老。
1.指改朝換代后已經失勢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1.謂失去樂趣。
1.故壘。
1.謂拋棄世俗之累。
2.連累;牽累。
1.亦作"遺黧"。
2.亡國之民。
3.指淪陷區的人民。
4.劫后殘留的人民。
5.后世百姓。
1.指前朝留下的歷經世變的老人。
1.謂給父母增添憂患。
1.指古《禮經》。
2.指身后的喪禮。
3.猶言違失禮儀。
1.故里;故居。
1.謂違背事理。
1.《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以"遺鯉"謂寄送書信。
1.猶馀力。
1.謂遺留禍患。
1.未盡其用的利益。
2.猶言留下好處。
3.馀利;剩馀的好處。
4.猶拉稀。利,通"痢"。
1.遺落的谷粒。
1.謂缺少食糧。
2.指馀糧。
1.指死者遺下的褂子。
1.指遺漏而未被焚燒之處。
1.前人遺留的業跡。
2.前人遺留的烈節﹑風操。
3.指前朝或歷史上的堅貞不屈的剛強之士。
1.指殘剩的磷火。
1.留戀,吝惜。
1.臨終前的告誡﹑囑咐。
1.逶迤曲折地流動。
1.謂以前的事物或現象繼續存在;留傳下來。
2.猶遺囑。
1.猶遺冢。
1.謂應該列入或提到的事物因疏忽而沒有列入或提到。
2.指棄置未用的人或物。
3.猶失火。
1.猶殘敵。
1.謂贈送財物。
2.指贈送的財物。
1.指黃泉路。
2.失敗;危險。路,通"露"。
1.謂遺棄不取。
2.指前人的語錄。
1.謂漏網的同伙。
1.典出《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齊,曰'無假道于宋。'"申舟途經宋國,宋華元乃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于窒皇,劍及于寢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楊伯峻注"此時楚莊在路寢,古人在室內不穿鞋。屨即后代之履,今之鞋。聞申舟被殺,怒而起,起而走。不及納屨。及者,送屨者追而及之也。"后以"遺履"指遇到憤怒之事,急忙外出處理而不及納履。形容憤怒之極。
2.指遺棄之履。
1.馀念;其他的想法。
2.拋棄俗念;忘懷得失。
1.猶產卵。
1.嫌棄而忽略。
2.遺脫;疏漏。
1.指前人留下的觀點﹑見解。
2.馀論;異議。
1.遺失;散失。
2.遺漏;漏掉。
3.猶言散失流落。
1.謂遺忘棄置世俗之事。
1.后代,后裔。
1.指殘剩的茅草。
1.謂繪畫舍其形似而取其神似。
1.遺棄埋沒;遺亡淹沒。
1.指遺留下來的美好風尚﹑德行等。
2.謂遺漏美好事物。
1.亦作"遺甿"。
2.指前朝之民。
3.指劫后殘馀的人民。
4.遺裔;后人。
1.見"遺氓"。
1.猶后裔。
2.猶遺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