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謂天熱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以"沈李浮瓜"借指消夏樂事。亦用以泛指消夏果品。
1.宋官名。本名走馬承受。諸路各一員,隸經略安撫總管司,無事歲一入奏,有邊警則不時馳驛上聞。政和六年改為廉訪使者。靖康初復舊名。廉,通"覝"。參閱《宋史.職官志七》。
1.廉潔之風操。
1.廉士。
1.廉潔耿直。
1.清廉公正。
1.峻峭精悍。
2.指水勢湍急。
1.猶廉遜。
1.清廉和貪穢。
1.猶堂陛。廉,堂的側邊。比喻君主的尊嚴。
1.指不貪眼前小利而謀長遠厚利的商賈。
1.即磏祄。磨玉的粗石。廉,通"磏"。
1.清廉節儉。
2.指節省。
1.棱角。
2.喻方正的行為。
1.清廉有節操。
2.指清廉的節操。
不損公肥私;不貪污~奉公ㄧ剛正~。
1.廉潔謹慎。
1.清廉而忠于職守。
1.謂秉性謙遜沉靜。
1.見"廉倨"。
1.亦作"廉裾"。
2.廉潔孤傲。
1.查辦,審理。廉,通"覝"。
1.廉潔恭謹。
1.查看有無缺少。廉,通"覝"。
1.亦作"廉棱"。
2.棱角。
3.常用以喻端方不茍的行為。
1.細弱貌。
1.廉潔良善。
2.孝廉與賢良『至隋鹽官吏之兩種科目。
1.戰國時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的并稱。兩人皆為趙功臣。藺拜相,廉不服,欲與為難。藺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與計較。廉終于覺悟,兩人成刎頸之交。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猶鋒芒。比喻剛直不撓之稟性。
1.孝廉與茂材的并稱。
1.廉潔與貪冒。
1.清廉能干。
2.指清廉能干的人。
1.廉潔清貧。
1.清廉公平。
2.低廉公道。
1.清廉而嚴厲。
1.廉潔勤勉。
1.猶貞潔。
2.廉潔清白。
1.二水名。兼喻風俗醇美的地方。廉泉,又名廉水,源出陜西南鄭縣,流入漢水;讓水,又名遜水,在陜西褒城縣(今勉縣)。
①清廉謙讓有廉讓之風|卿之廉讓,有過于兄。②廉泉、讓水的并稱。兩水都在陜西。《南史·胡諧之傳》載范柏年見宋明帝時,明帝談到廣州的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有此水不?”柏年答梁州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又問卿宅在何處?”答臣所居廉、讓之間。”明帝嘆其善答◇因以廉讓”或廉泉讓水”指風俗淳美之地。
1.廉士。
1.指樂聲的高亢激越與婉轉圓潤。
1.細小,纖細。
1.清廉而政績優異。
1.廉潔深沉。
1.清廉謹慎。
1.見"廉升"。
1.廉潔的聲譽。
1.猶廉正。
1.相傳漢末吳郡陸績為郁林太守,罷歸少行裝,舟輕難以渡海,因取巨石鎮之。至吳,棄石于婁門之野。人稱其廉,號"郁林石"。石留民間,至明時猶存‰治中巡按御史樊祉使人移置察院之側,作亭覆之。命名為"廉石"。清康熙間陳鵬年為蘇州太守,修葺郡學,將石移至郡學內,為蘇州古跡之一。參見"郁林石"。參閱唐無名氏《大唐傳載》﹑明侯甸《西樵野記.郁林太守石》﹑清朱象賢《聞見偶錄.廉石》。
2.比喻清廉的家風。
1.官名。指唐觀察使﹑宋元廉訪使以及后世的按察使。廉,通"覝"。
1.舊稱有節操﹑不茍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