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詩鈔"。
1.象聲詞。疾速劃過的聲音。
1.某些果實外殼上的針狀物。亦泛指棘刺。
1.一種吃稻根的小蟲。蝥,同"蟊"。
1.指某些有刺的野生莓子,果實小,可以食用。
1.諷刺邪惡,贊揚美好。
1.亦稱"?蜜"。
2.草名,可入藥。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
2.宋代軍制,在軍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標記。
1.不順眼,別扭。
2.光線強烈,令人眩目。
1.見"刺鬧"。
1.猶煩惱。
1.亦作"刺撓"。
2.皮膚發癢難受。
1.在面部刺字涂墨,以為標記。
1.刺激鼻孔使打噴嚏。
1.泛稱叢聚而生的有刺的植物。
1.書姓名于奏白之上而啟陳其事。
1.又稱"雞頭"。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全株生刺,葉圓盾形,浮于水面。夏季開淺紫色單生小花。漿果海綿質,頂端有宿存萼片,密生銳刺。種子稱芡實,或稱雞頭米,供食用或釀酒,亦可入藥。
1.指練習武藝。
1.見"刺槍弄棒"。
1.懇切諷諫。
1.以名刺邀請。
1.泛稱一些五加科落葉喬木。
1.刺探。
2.猶掘取。
3.采取,選用。
1.刺傷人體。
2.指肌膚因受淹漬刺激而疼痛。
3.指刺激人。
4.特指強梁拒勸的人。
1.古代一種酷刑。先以鐵器刺傷,再以火灼之。
1.刺而殺之。
2.用刺刀拼殺的一種技術。
1.昆劇旦行的一支。亦稱"刺旦"。也叫"殺旦"﹑"四旦"。此等角色須有一些特技表演。
2.京劇花旦的一支。主要扮演淫毒兇狠的婦女。另有刺奸的花旦,如《審頭刺湯》中的雪艷,亦名刺殺旦,則與此異。
1.舊傳甘肅敦煌東南一百三十里有懸泉水,出龍勒山腹『將李廣利伐大宛還,士眾渴乏,引佩刀刺山,飛泉涌出。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沙洲》◇遂以為典實。
1.諷諭國君,教化下民。
1.《隋書.賀若弼傳》"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為金州總管,宇文護忌而害之。臨刑,呼弼謂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當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錐刺弼舌出血,誡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謂說話謹慎。
1.謂深入審理。
1.諷刺之詩。
1.宋代的行政區劃之一,亦為統轄該州之職官名。
1.針砭時弊。
賦篇名。東漢趙壹作。賦中強烈抨擊了東漢后期社會政治黑暗腐朽的種種情態,語言銳利,感情激憤。賦后有五言詩二首,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絕望之情。
1.打探事情。
1.蝎子﹑蜂等用尾刺刺入動物皮肉,分泌出毒汁,使之中毒。蝎子就常用這種方法捕食小蟲。
1.猶探手。
2.宋代軍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標記,防止逃亡。
3.舊時的一種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標記。
4.猶言棘手。
偵察;探聽刺探軍情。
1.諷刺邪惡。
1.直入云天,謂極高。
2.沖入天空。多喻名位遽升。
1.征召軍士以補軍額。因宋時在軍士臉上刺字,故稱。
1.樹名。亦稱海桐﹑山芙蓉。落葉喬木。花﹑葉可供觀賞,枝干間有圓錐形棘刺,故名。原產印度﹑馬來亞等地,我國廣東一帶亦多栽培。舊時多入詩。亦以指刺桐之花。
2.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別稱。唐時環城皆種植刺桐,故稱。亦名桐城。宋元時代伊斯蘭旅行家東來,常以刺桐一名記入其行紀。《馬可波羅行紀》中亦以刺桐稱泉州。
1.刺激皮肉而感到疼痛。
2.用于比喻。
1.猶埋頭。
2.見"刺兒頭"。
1.埋頭入泥。喻英雄不得志。
1.一種由網衣和網索構成的長帶形網魚工具。網魚時用若干單層﹑雙層或多層矩形網片,連成籬笆形網壁,直立水中,使魚類的頭部和鰓掛在網目內或全身被網片纏住。主要有固定刺網和流刺網,還有圍刺網和拖刺網等。
哺乳綱,食蟲目,猬科。體背有短而硬的棘刺,遇敵害時縮成一團,豎起棘刺。晝伏夜出,以昆蟲、幼鳥、鳥卵、蛙等為食,也食瓜果、蔬菜。中國分布在華北、華東和東北地區。
1.猶刺繡。
1.繡有花紋的褲子。
1.猶言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