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減少事務,使人安寧。
1.亦作"拊膈"。
2.古樂器名。即拊搏。
1.拍手歡呼。表示喜悅。
〈書〉拍手~大笑。也作撫掌。
1.載斧之車。皇帝的重要使者出行時用作導引。
1.見"斧斤"。
1.漢武帝曾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衣繡衣﹑持斧至各地巡察執法﹐后因稱京外高級官員執法斷案為斧斷。
1.宋初王全斌平定后蜀﹐欲乘勢取云南﹐以圖獻﹐宋太祖鑒于唐代中衰與用兵南詔有關﹐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后因以"斧畫"指統轄之外的疆域。
1.皇帝特遣的執法大臣所持之物。斧象征執法之權﹐節表示使者身份。
1.亦作"斧鈟"。
2.泛指各種斧子。
3.泛指工具﹑利器。
4.以斧子修削。亦喻指過分雕琢。
1.斧柄。
2.喻指權柄。
3.借稱媒人。語本《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4.山名。在廣東省高要縣﹐以產端硯石著名﹐因借指硯。
1.藏兵器的倉庫。
1.指經斧削而未修整的木料。
1.斧之背。
1.中國畫皴法的一種。謂用筆如斧削木。
1.謂武器破損殘缺。語本《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1.泛指各種斧子。
1.上古部落名。
1.螳螂斧狀的前肢。
斧子。
1.指墳墓。語出《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見封之若堂者矣﹐見若坊者矣﹐見若覆夏屋者矣﹐見若斧者矣﹐從若斧者焉。'"
〈書〉斧正。
1.持斧衣繡衣。古執法使者的儀制。語本《漢書.武帝紀》"遣直指使暴勝之等﹐衣繡衣﹐持斧﹐分部逐捕。"
1.見"斧扆"。
1.亦作"斧依"。
2.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狀如屏風的器具﹐以絳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其上有斧形圖案﹐故名。
1.見"斧鉞"。
〈書〉斧和鉞,古代兵器,用于斬刑。借指重刑甘冒~以陳。
①斧子和鑿子。②比喻詩文詞句造作,不自然~痕。
1.用斧鑿削刻留下的痕跡。
2.比喻詩文刻意造作的痕跡。
1.見"斧磚"。
〈書〉敬辭,用于請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1.見"斧正"。
也作斧fe55!薄ⅹfd3e*fe55!薄9糯殺人的刑具肉袒伏斧質請罪。
古代斬人的刑具,像鍘刀。
1.亦作"斧砧"。
2.即斧锧。
1.以斧削琢。請人修改詩文的謙辭。亦喻指詩文過分修飾雕琢。
1.即資斧。旅費。
砍竹、木等用的金屬工具,頭呈楔形,裝有木柄。
1.下逼,近逼。
1.俯身而行。
〈書〉①向低處看仰觀~。②敬辭,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所陳一切,尚祈~。
(飛機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飛~轟炸 ㄧ老鷹從天空~下來。
1.敬語。聽從。
趴在地上(多表示屈服或崇敬)~聽命。
1.俯首帖服。
1.彎下身子。
1.從上往下看。
1.下察。
1.下及。
1.彎腰屈身,小步而行。
1.低頭照視。
2.下察。書信或公文中敬詞。